在我看来,CERNET 是“铲雪人”——当寒冬腊月、积雪厚重的时候,CERNET主动承担起了铲雪的工作,去走一条从来没有人走过的路。就像哥伦布的第一次远航,前途未卜,需要无限的勇气、 冒险精神和对探索未知的神往。
Kilnam Chon 韩国互联网之父
与中国互联网及CERNET的初识
《中国教育网络》:您和中国互联网的渊源开始于哪一年?有哪些令您印象深刻的故事?
Kilnam Chon:我与中国互联网的头两次接触,一次是在1988年,另外一次是在1994年,这两个时间节点对于我而言都非常重要。
1987年,我受邀参加了一次欧洲的互联网会议,会上几乎全是欧洲人,只有两个亚洲人,一个是我,另一个是叫钱天白的中国人。1987年,中国还没有互联网,钱天白所在的中国兵器工业计算机应用研究所与德国卡尔斯鲁厄大学合作,通过西门子公司铺设的试验线路将中国的网络连接到了卡尔斯鲁厄大学(CANET)。后来,在钱天白和卡尔斯鲁厄大学的努力下,中国获得了.CN的域名。所以在1988年,钱天白邀请我来到了中国,我们去了中国兵器工业计算机应用研究所参观,这是我第一次来到中国。
1994年,中国全功能接入了国际互联网。当年,亚太先进网络学会APNG的11月会议选择在中国举办。当时,我是APNG的主席。中国科学院副院长胡启恒和我在APNG会议之前召开了互联网研讨会。现在回想起来,30年前的那次会议可能是中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互联网国际会议。
同年,我与CERNET相识了。那时候,中国有两个网络,一个是中关村地区教育与科研示范网络NCFC,另一个是由清华大学等高校建设的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剩下的可以称为“0.5个网络”的就是我最开始提到的CANET。[1]
CERNET2是史无前例的
《中国教育网络》:今年是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诞生30周年,您对CERNET的工作如何评价?
Kilnam Chon:CERNET是IPv4网络,我把它称为“我也是”网络,意思是每个国家都有一个这样的网络。中国有一个,韩国有一个,印度尼西亚或马来西亚也有一个……最初,清华大学建立了一个网络中心,连接了几所节点大学,之后,这个网络不断扩展,这是一张IPv4网络,你在世界上几乎每个国家都能找到类似的网络(即CERNET示范工程)。
后来,清华大学吴建平教授和李星教授提出了一个想法:建立CERNET2,而CERNET2是基于IPv6的网络。在当时的其他国家,没有人想到这一点。实际上,日本当年在IPv6方面做得很好,他们建立了一个模型,在庆应大学或东京大学进行了测试,但那只是一个软件开发项目,并不是网络项目,目的是开发和测试新软件,而不是部署IPv6。在软件方面,日本花费了大量时间,却没有部署生产网络。其他国家也在开发IPv6技术,但没有人建设IPv6生产网络。
但在中国,吴建平教授和李星教授做到了!当时他们很年轻,无所畏惧,敢于尝试。起初非常困难,有大量的事情需要做,最大的挑战之一是必须兼容IPv4,虽然使用IPv6,但也应该能够向IPv4发送电子邮件、文件、解析域名等。最终,他们开发出可用的系统,让CERNET2像CERNET一样可靠。这是全球第一个IPv6生产网络。实验性的网络在每个国家都有,但像CERNET2一样的IPv6生产网络却是全球第一个。作为IPv6生产网,CERNET2是史无前例的,领先其他国家很多年,这是非常令人钦佩的。
开发和使用是两件完全不同的事情。虽然美国在IPv6的发展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却并没有部署IPv6生产网络。后来,美国和欧洲的许多公司建立了IPv6和IPv4双栈网络,以缓解IPv4地址空间不足。IPv6网络主要用作IPv4的补充网络。
因此,在我看来,CERNET是“铲雪人”——当寒冬腊月、积雪厚重的时候,CERNET主动承担起了铲雪的工作,这是一条从来没有人走过的路。在IPv6探索方面,全世界有很多人都尝试了,但在生产网络部署方面很快就打退堂鼓了。美国的NSFNET没有尝试这么做;日本虽然发展得早,做了很多工作,但也没有走到那一步。而CERNET有人才、有目标、有资源、有承诺,最重要的是,在困难和障碍面前,他们绝不退缩。
这就好比攀登从来没有人登过的山,即使后来陆续有登山者成功登顶,但他们都不及首位登顶之人。就像哥伦布的第一次远航,前途未卜,需要无限的勇气、冒险精神和对探索未知的神往。因此,CERNET2非常重要,这一开拓性的创举的成功,为人们带来了极大的信心。
仰望星空 脚踏实地
《中国教育网络》:在纪念CERNET建设30周年之时,您有哪些感言想和CERNET的设计者、建设者和运行者分享?对于CERNET的未来,您有哪些建议和期待?
Kilnam Chon:CERNET在30年间,做出了像CERNET2这样了不起的成就,30年的确十分值得庆贺。在这里,我向CERNET表示诚挚的祝贺!
其实不仅仅是CERNET和CERNET2,在很多方面,中国几乎总能做得很好,如果有其他国家已经做了,那么中国甚至可能超越它。但我现在谈论的不只是追随第一,而是成为第一。
我最近在研究计算机史,了解到超级计算机最初是在美国开发的,但现在中美之间超级计算机的差距已经非常小了。在美国,每年都会对超级计算机进行排名,从前中国对于进入前100或前10感到很高兴,现在他们甚至不再申请排名了,因为他们已经成为和美国一样最优秀的了。这是世界顶尖水平带来的信心,也给了中国极大的信心,而这样的信心也将在未来助力中国的发展。
CERNET已经做得很好了,但同时也要迎接挑战。因为商业公司要做生意,很难在技术上专注攻坚,但身为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的CERNET能够做到攻坚互联网技术。
面向未来,CERNET能否做出与CERNET2的成就相比拟的CERNET3呢?一旦做成了一项开创性的事业,你们的脚步就不能停歇,新一代CERNET人需要继往开来、做出成绩。比如,针对人工智能时代真假消息难辨、深度伪造技术泛滥的问题,能否建设一种不用担心安全问题、社交媒体问题的网络?这些问题需要有人来解决,否则,互联网将变得无法使用,这是所有人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设想一下,20年后,当经历了半个世纪的风雨,CERNET在举办50周年庆典的时候将会展示什么?那时会取得哪些成就?这是一大挑战。新一代的年轻人要做出努力、解决问题,而不是让开拓者去完成。再过20年,吴建平教授91岁,李星教授88岁,新一代已经接班,他们会解决新的问题,希望CERNET在未来的20年内取得新的成就。
《中国教育网络》:作为互联网的先驱,能否给当今的年轻互联网研究人员一些关于探索互联网技术的建议?
Kilnam Chon:首先,我建议年轻人先研究一下我们这一代人的经历:有些事情我们做得很好,有些事情我们做得很糟糕。
我们这一代人做得好的地方,在于野心和勇气。实际上,互联网的前身ARPANET是由研究生们开发的,不是教授们。这些互联网先驱是我当时的同学。20世纪60年代,年轻的他们开始设计网络,而教授在此过程中没有起到什么关键的作用——他们并不擅长网络设计,而是擅长网络分析。我上过伦纳德·克兰罗克(Leonard Kleinrock)教授的课程,他是一位应用数学家,研究的是应用数学和网络,他不做网络设计。
网络设计的工作是由温顿·瑟夫(Vint Cerf)、史蒂夫·克罗克(Steve Crocker)和乔纳森·波斯塔尔(Jonathan Postel)等人完成的。他们没有什么经验,但野心勃勃,善于从其他人的论文中学习。像温顿·瑟夫,他是个天生的外交官,擅长与美国政府打交道;史蒂夫·克罗克想出了用互联网标准文档RFC来交流想法、讨论问题的办法;而乔纳森·波斯塔尔是一个天生的管家。当时,在这些年轻人的通力合作下,网络设计才取得了进展。
当然,还是要小心,要眼光长远,避免犯错。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们这一代人在设计网络的时候没有为安全性考虑。而现在的世界正在为网络安全付出代价。如果想加入安全性,那么所有的硬件网络速度和硬件处理能力都会大大下降,并且非常昂贵。
实际上,20世纪60年代网络设计之初,用户都是科研机构人员,他们互相认识。既然大家都彼此认识,那为什么还需要考虑安全性呢?当时的主干网速度是56kbps,连1Mbps都不到,如果有人提出要考虑安全性,肯定会被其他人嗤之以鼻。
但现在看来,IPv4的设计非常不明智。全球人口80亿,至少应该能够给每人1个或10个地址。所以从一开始,IPv4就是错误的。然而,要从IPv4转换成IPv6需要做大量的工作,就像互联网的第一次过渡——1983年1月1日NCP向TCP/IP的过渡,这次过渡前后花了约1年时间,完成约95%的过渡,而非100%。所以,要么要准备好进行这种巨大的变革,要么从一开始就做出正确的设计。
虽然后来我们开发了网络通信安全协议IPsec,但这就像受了伤再贴上创可贴一样,并不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我们应该做的是,不要受伤:在最初设计网络的时候就考虑安全性。当互联网成为全球基础设施的时候,已经无法将其弃之不用。我们这一代人在安全性和路由方面犯了大错。
因此,年轻人需要质疑我们,要从我们犯的错误中学习,并找到正确的道路。我的建议是将过去的经验和新的挑战结合起来,而不是将它作为新的挑战来处理。在面对问题的时候决不能退缩,要直面挑战,解决问题,这也是我工作了60年之后的建议。
在互联网的探索过程中,对于如何找到正确的方向,我们都不得而知。研究就意味着在探索,而探索不是工程,而是艺术。你必须要探索,对于何时停止、何时继续,要做出良好的判断,如果能当成工程来做,那就不叫探索了。
因此,对互联网领域的探索是一门艺术,要接受随之而来的风险与不确定性,学会与未知共处。年轻的互联网研究人员必须勇于尝试、善于思考、时刻做好准备。
注:[1]全吉男教授在采访中未提到中科院高能物理所IHEP网络,由中科院高能物理所至美国斯坦福直线加速器中心的高速计算机通讯专线(64Kbps)于1993年开通,运行DECnet协议,可与美国能源网ESnet的各大实验室连通。
来源:《中国教育网络》2024年10月刊
撰文:陈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