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思先行嘉宾】:宋子强
江苏师范大学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处处长、信息网络中心主任
江苏师范大学是江苏省人民政府和教育部共建高校,是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建校以来,全校师生秉承“崇德厚学,励志敏行”的校训,经过不懈努力,各项事业都有了快速发展。多年来,学校循“以人为本、融合创新”的规划设计理念,探索建立“多元共治、协同合作”的治理模式,以“数据聚合、共建共享”为工作重心,形成“数据为基、平台为体、应用为要”的信息化建设理念共识。
(1)对标话题:“十三五”期间,贵校信息化工作取得了哪些显著成绩?请您结合《高等学校数字校园建设规范(试行)》谈谈贵校有哪些先行经验,以及还有哪些需要亟待加强的工作?
“十三五”期间,较早实现校园有线、无线网络的全覆盖。校园网络主干光缆完成全面升级改造,数字校园平台建设初步成型,移动应用多角度有效推进。建成网上服务大厅和近百个流程应用;建成具有存储、管理和协同等文档处理能力的“师大方云”系统;建成或更新了OA、研究生、教务、后勤、能源监管等30多个业务系统;成教线上教学课程规模性开发卓有成效;建成高标准的信息化教室100余间;形成相对完整的网络安全防护体系。增设了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处,初步形成了信息化统筹管理、系统推进的体制机制。
“十三五”期间,我校实现了统筹规划,优化了项目建设管理流程机制。同时还完成集约建设,提升了投入效益和服务质量。同时,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一是协同发展理念还不强,服务意识不足;二是数据核心意识还不强,“信息孤岛”问题还未得到有效解决。
(2)对表话题:目前,贵校信息化“十四五”规划制定的进展如何?在“十四五”期间贵校信息化将在哪些方向进行重点建设?2021年是“十四五”的开局之年,贵校已经启动了哪些信息化建设项目?
学校的信息化“十四五”规划将全面推进以信息化共性能力提升为主要目标的智慧校园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以数据建设为核心,构建数据应用“双循环”体系,夯实智慧校园高质量发展根基。深化新型技术与业务领域融合创新,提高伴随式数据采集能力,加强“感知”、积聚“智慧”。全面提升信息化治理能力,以信息化推进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筑牢网络安全底线,为智慧校园发展提供保障。
“十四五”期间,学校信息化建设遵循三个方面的技术路线,全面推进以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5G等信息技术与学校事业的深度融合,实现更好的师生体验和更高的组织效能。
一是数据驱动。数据是信息化建设最基础、最常态,也是最根本的部分。智慧校园时代,“数据”成为整个校园的血液。学校将围绕数据建设,通过数据在业务域内和整个校园内的“双循环”体系构建与流程重组,有效解决信息孤岛问题,释放数据潜能。建设全量数据平台,构建统一的数据汇聚、调用和管控中心,形成“校园数据大脑”,为信息化应用建设提供数据服务支撑,发挥数据赋能作用,为学校事业发展提供决策支持。
二是温和演进。高校信息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坚持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和已有投资,逐步推进数字校园向智慧校园转型升级,合理配置资源,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效用。
三是智慧应用。应用是信息化建设的核心要义,应用建设的可持续发展,要建立在平台能力充分、数据完整的基础上。学校将坚持需求导向与问题导向相结合,推进信息技术与学校各业务领域深度融合,以业务部门为主体,系统推进各业务领域信息化应用创新。通过充分挖掘数据价值,持续发展智慧应用,拓展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创新。
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教育部工作要点明确提出了加快推进教育新基建,以新型网络基础设施、人工智能、大数据中心为代表的“新基建”的迅猛发展将强力推动高校信息化的发展。对照关键点,学校将从三个层面和战略定位系统谋划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夯实智慧校园共性能力底座,发展“互联网+教育”。
01
推进信息化公共能力建设
包括校园骨干网络的提档升级,构建多业务融合高速泛在网络,围绕“5G+智慧教育”工程推动“校园5G虚拟专网”建设。建设以私有云为主体、引入公有云能力的新型数据中心,全面增强计算、存储、备份、容灾等服务的底层支撑能力。全面升级校园一卡通系统,支持包括生物特征识别在内的个人身份认证、虚拟卡与实体卡相结合、全场景聚合支付等,提高便利性与安全性。
同时,在网络安全方面也要与智慧校园的建设统一谋划、同步推进、统筹实施。尤其是为凸显学校师范教育本色,还需着力强化围绕“新师范”建设的信息化支撑能力,建设彰显师范本色的“互联网+师范”智慧教学空间。
02
着力加强优质数字资源的建设、归集与共享
充分发挥信息化服务、支撑与驱动能力,建设数字资源共享平台和机构知识库,加强校本的文献资源、教学资源、多媒体资源、文化资源等优质数字资源归集,开展资源管理与使用状况分析,有针对性地分类提升优质资源供给能力、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有效支撑学校和师生开展各类信息化学习应用。
03
打造“大平台+微服务”智慧校园应用支撑架构
学校将建立和完善校本教学平台和教学资源平台,构建随时可学、随处可学的泛在学习环境。着力构建以提升师生用户体验为目标、满足个性化需求、彰显学校文化特色的校园应用平台,实现统一的应用集中、数据汇聚、管理规范的网络空间新秩序。全面提升公共数据平台的支撑服务能力,通过有效的数据沉淀、数据流转、数据应用提升数据质量,形成可持续的数据治理新格局。
(3)先行话题: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实现教育教学的全要素、过程链、价值链的全面链接,打通传统教育痛点、难点和堵点,为教育发展开辟新空间方面,您有哪些建议及思考?
“先行”往往意味着尝试、探索。可以从四个方面谈一谈“十四五”开局之时我们进行的努力。
01
对移动应用平台建设的再认识、再探索
学校着力以“爱师大”(“i-Star”)为底座的移动应用支撑平台构建校园“互联网+”信息化服务新体系。目前,该项目已经开始实施。学校对移动应用的探索始于2013年,这一年,微信刚刚推出了“公众号”,学校立即进行相关的学习研究和注册开通,并在当年学校迎新工作中加以应用。同年10月,学校即推出了基于微信的“移动校园门户”,这在全国高校中是首例。2015年,进行“微哨”校园移动平台的规划设计,并展开了全校层面的比较大规模的移动应用开发和应用,取得了丰富的经验,当然也有一些教训。学校深刻地认识到移动应用平台对于高校的信息化应用支撑度是“航母”级的,只有头部的互联网企业才有足够的能力开发出比较完善的“平台级”产品,所以通过与腾讯的战略合作来重构我们的校园移动应用平台,在平台能力和个性特色方面都不妥协。
02
“5G+智慧教育”方面的探索
学校与中国移动徐州分公司签署了5G校园建设战略合作协议,并已实现5G网络全覆盖。在此基础上双方进一步探索建设“5G校园虚拟专网”的具体路径,形成学校基于5G的重要网络基础设施。
与此同时,学校信息化处还作为牵头单位联合校内外多个部门申报了教育部、工信部的“5G+智慧教育”应用试点项目,旨在进一步加强5G技术在智慧教育的场景支持和应用创新。目前已通过省内评审和工信部初审,进入最终的遴选环节。
03
在党建信息化方面的探索
近年来,学校持续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党建工作方法,建设了新型的“红信云”党建工作空间,拓展了党建工作新阵地,提升了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受到高校同仁的广泛关注,形成了一定的品牌辐射和示范效应。信息化处支部也在工作实践中逐步加深对党建工作的认识和理解,提出了“支部在线”应用服务系统开发的计划,还专门召开了全省高校党建信息化发展研讨会进行研讨。这个计划旨在通过“伴随式采集”实现支部工作数据的全方位记录,构建“互联网+党建”应用新模式,实现“党建引领信息化发展,信息化助力党建工作方法创新”的美好愿景。
04
在体制机制建设方面的探索
学校于2019年在原信息网络中心的基础上增设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处,“一套班子两块牌子”、一体化运行,目前已有两年多时间,在转型的过程中,我们对部门职能进行了重新定位,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形成了统筹管理、精准服务、开拓创新的新局面,保障了智慧校园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尤其是我们创新设立了“注册管理科”。这个科室设立的初衷是建立一个“数字空间”里的“校长办公室”,或者说是“学校的第二校办”,起到的作用是衔接现实空间和网络空间、成为相互连接和贯通的桥梁与纽带。针对智慧校园中的全体人员、全部应用和全量数据等数字资源进行全面的“注册制”管理,并开展全媒体、全方位宣传,为师生提供更精准、高效、贴心的服务,这是学校对信息化管理体制机制的重要探索。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