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资源库为什么火不起来?
职业教育教学资源库之成败,不仅在资源建设,更重在教学应用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原院长戴勇教授去年曾对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的使用情况进行过调查。他选取了资源库中已验收的机械、交通、电信、农牧等专业大类的几个建设项目,在进入“视频课件”“PPT课件”“说课录像”“EXE文件”“压缩文件”“Flash动画”这些不同类型的教学资源后他发现,即便是其中最热门(排名前三)的单个资源,下载点击率平均一年也只有200多次,而每个专业各类资源的总更新数量平均一年只有十几条。
教学资源库为什么火不起来?不久前,在武汉召开的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上,与会代表们对此进行了讨论。教育部资源库建设项目专家、首都经贸大学党委副书记孙善学直言不讳地指出,“需求才是资源库建设的不竭动力,而需求的直接表现就是‘用’。”一番话点出了教学资源库建设中的问题所在——资源库建设模式不能再固守过去的“供给思维”,而要转向“需求思维”。要想火,必须用户为本,以用至上。
5年建设,40万条多媒体资源入库
2010年,教育部开始启动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有11个专业成为当年的立项建设项目。截至2014年底,资源库共立项建设项目56个,覆盖18个专业大类,前两批立项的28个项目已通过验收。在加强“资源”建设的同时,教育部还进行了“数字校园学习平台”和“数字化学习中心”两个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
今年,教育部又新立项了21个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项目,建设步伐加快,这也是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的“推进职业教育资源跨区域、跨行业共建共享,逐步实现所有专业的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的一项重要举措。
数据可以说明5年多的建设成效。截至2014年底,在资源库的建设团队中,参与的高职院校达到425所,行业企业584家,平均每个项目有18所院校和17家企业参与,资源库建设成为推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载体。与此同时,资源库建设对信息化教学的推动作用也十分显著,资源库中各类多媒体资源多达40多万条,资源总量达到4.70T,建设的课程达到494门,打造了一个跨时空集成的教学资源和教学环境。此外,资源库建设还推动了学习型社会的建设,在资源库的共享平台上注册的学员已达38万余人,使“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成为可能。
“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大大推动了学校的信息化教学改革。”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王卫东在会上深有感触地说。他认为,要想让资源库内大量的优质资源发挥应有的作用,就必须把资源库的应用植入到学校的课程教学和实训教学中,实现传统教学与在线教学的融合。为此,学校近3年投入了1100万元用于校园路网的改造升级,购置了网络交换机等一批硬件设备,还建设了录播教室,为16个教学单位配置了摄录编设备。
学校在信息化教学上的大手笔投入受到了师生们的欢迎。有教师总结:“课程资源建设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内容与形式;辅学资源内容多样,便于学生巩固课堂所学;线上线下交互答疑,及时掌握学生学习动态;拉近了师生距离。”学生们则告诉王卫东:“教学空间让学习变得有趣,我们喜欢教学空间!公共资源多,丰富了课外知识,很给力!”
“资源库与数字平台的使用推动了教与学方式方法的改革,使课堂翻转成为可能,学生们可以通过移动终端实现自主学习、主动学习、个性化学习、终身学习。”王卫东充分肯定了资源库建设的积极意义。
碎片资源直接呈现等于没有资源
应该说,如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这样重视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和使用的职业院校并不是很多。“数字校园学习平台”技术总监姜涛经常与职业院校打交道,对资源库的使用情况有着清楚了解。他看到,在不少职业院校,使用的教材,还是书是书、网是网,彼此互不关联;教学资源库对于很多教师来说只等同于素材库,仅用来下载一些讲课视频和课件;对于学生来说,虽然90%以上的学生都配备有电脑,但真正用于学习的时间还不到3%,资源库就更没多少人关注了;不少职业学校的课堂没有网络覆盖,教师授课根本不会用到线上的资源库;学生在实训时,受到场地和环境的限制,也根本上不了网。
为什么师生们很少使用资源库呢?讨论中大家认为,学生的信息消费能力以及院校对信息化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着资源库的使用。职业院校大部分学生来自工人农民家庭,信息消费能力较弱,而学校无线网络的覆盖程度和网络的流畅程度也是影响资源库使用效率的重要因素。
另外,资源库里的资源对师生也缺少足够的吸引力。孙善学在对今年资源库立项项目进行评审的过程中深切感受到,资源库中的各类资源在组织加工方面存在不少问题。本来教育部在资源库建设中提出的思路是“碎片化资源、结构化课程、系统化平台”,对素材层、功能层、应用层有着不同的要求,碎片化资源应该主要放置在后台,前台出现在用户面前的应该是结构化、体系化、逻辑化的内容,但目前大多数建设项目却直接将碎片呈现在用户面前,而碎片化的资源呈现等于没有资源。另外资源库的菜单太多、图层太厚,对数据进行的是“图书馆式”分类,使用起来非常不方便,仅仅熟悉网站的结构就要花费很长时间,失去了信息化、大数据的优势。在资源库的内容上,孙善学也看到了一些不足,主要是行业企业文化、职业文化内容偏少,载体不丰富、形式不活泼,支持校企互动、合作学习、合作教学的资源很少。
从“供给思维”向“需求思维”转变
孙善学认为,今天的教学资源库建设,应该进入3.0时代。
在1.0时代,资源库主要由教学资料构成,包括教材、学材、数字化图书、光盘、软件等。使用者主要是学校内部的教师和学生,以教师为主。这个资源库建设的前提假设是,教师都是合格的,只是缺乏足够的资料支撑教学。
而在2.0时代,资源库主要由课程构成,包括网络精品课、远程视频教学、微课程、慕课等,使用者主要是教育内部的教师和学生,以学生为主。这个资源库建设的前提假设是,由最好的老师讲授最好的课程,让其他老师和学生受益和提升。
到了今天,也就是3.0时代,资源库将主要由平台、资源和工具共同构成,这是一个在一定理论、方法体系支持下的大数据、网络课程和工具(包括开发工具、交互工具、学习工具、评价工具等)有序有机自组织系统,使用者除了教师和学生,还有社会学习者,他们通过角色互动,实现合作学习。在这一过程中,每个人都是学习者,又都是教师,每一位参与者都能从中得到进步。3.0时代的资源库建设,无疑会突破传统教学和传统学校的边界,要汇聚来自更多方面的力量,面对的用户群也更加复杂。
“我们要推动建设模式从‘供给思维’转向‘需求思维’,要思考每一个资源库的用户群在哪里,我们要想什么办法服务他们、吸引他们。”孙善学说。
姜涛十分认同孙善学的观点,并谈了自己的思考。他认为,资源库在职业教育应用的主战场,不仅是课前、校外,更应是课堂、实训;资源库建设成败的关键,不仅在资源建设,更重在教学应用;资源库的教学应用设计应该以学习者为中心来进行课程设计;课程设计时要进行大数据分析,了解个体学习进程,特别是要开发适用于95后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内容,实现推送式、触发式学习。
作为“数字校园学习平台”的开发者,姜涛所率领的团队也正尽力把资源库在应用层面进一步改进,做好“资源库落地的最后一英尺”。他认为,“互联网+教育”将会使未来的一切教与学活动都围绕互联网进行,特别是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出现,使人们在经历了互联网时代“课堂学习+线上学习”之后,再次飞跃到数据时代“课堂学习+在线/移动学习+学习行为追踪”的学习方式。
“资源库‘火不火’在于能不能激发互动,在于资源的呈现与行为追踪,在于分析和营造个性化的学习环境,因此我们希望能以‘互联网+O2O复合教学模式’推动资源库落地,实现与学校课堂教学以及实践教学的对接。”姜涛说。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