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被称为“慕课年”。中国大学特别是中国顶尖大学都在积极行动:教育部中国大学慕课平台上线;北大的华文慕课运营;清华大学宣布将建立中国最大的中文MOOCs;上海交大推出“好大学在线”……以2015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为转折点,我国慕课建设进入了一个全面展开阶段。“国家精品课程”成为各省教育厅、各高校争取的另一份蛋糕。但在热闹的背后,《2016中国慕课行业研究白皮书》却显示,90%的中国高校尚未开展慕课课程或平台建设。
中国大学是政府主导的大学,政府行为、决策、制度无疑在影响着中国大学的发展方向。就慕课而言,近年利好政策不断。
教育部2015年发布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中提出:“综合考察课程的教学内容与资源、教学设计与方法、教学活动与评价、教学效果与影响、团队支持与服务等要素,采取先建设应用、后评价认定的方式,2017年前认定1000余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到2020年,认定3000余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教育部2017年工作要点》中提出:“开展系统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公共课、核心课程群建设,认定一批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教育部《2017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中提出:“继续鼓励本科高校建设并开放高水平在线开放课程,认定一批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遴选一批典型虚拟仿真实验项目,开展虚拟仿真实验共享平台建设。”
而最新的政策是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2017年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认定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截至2017年7月31日,境内高校在全国性公开课程平台面向高校和社会学习者完成两期及以上教学活动的全日制本科和专科层次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慕课),以受众面广量大的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程以及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课、创新创业教育课、教师教育课程等为重点。此外,境内高校在国际知名课程平台开设,对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积极促进作用的慕课也纳入本次认定范围。”《通知》同时指出,“不具备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特性的课程,如视频公开课和资源共享课,仅对本校或少数高校学生开放的小规模专有在线课程(SPOC)和应用于非全日制学生的网络教育课程,以及无完整教学过程和教学活动的在线课程等,不在认定范围”。2017年认定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数量为500门左右。
《人民日报》也在此时连续发表两篇文章:《在线教育,须持续发力》一文提出,“线上线下相结合,将学生签到、上课表现、成绩查看等融为一体”的在线教育已经进入“智慧教育”新阶段;《让在线教育更有温度》一文则指出,“在‘慕课’发源地美国,在线教育已逐渐融入高等教育发展主流,在线注册学生和传统学生一样可以申请助学贷款”。
最新的政策与评论无疑给中国大学慕课建设与应用打下了一副催熟剂。相信中国大学慕课将在各级各类大学中生根发芽,但在跟风繁华的背后,还是应该认真反思慕课背后的东西、慕课所能带来的变化。在建设与应用慕课中,应该实现慕课理念的升华。
第一,慕课应该实现教学中心的转移。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是教学的中心。虽然教师们进行了各类探索,争取实现教学中心由教师向学生的转变,但成功者甚少。而慕课则为这种实现创造了条件。由于慕课的开放性、系统性、自学性,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了条件。在慕课教学中,教师角色就易于转变了。在实践中,好的慕课课程,为翻转课堂的实现创造了条件。教师在慕课中更多地应该扮演的角色是导师,引导学生开展问题的探索和课程的讨论与学习。学生也可以在慕课的虚拟社区中自行讨论、自行学习、自行提问与解答。只要教师角色准备充分,实现教学中心的转换并非难事。
第二,慕课应该实现学生学习方式转移。
以往的大学学生学习,主要是学生独立学习和被动学习。而慕课可以把学生的学习方式转化为主动学习,转变成社区学习。慕课为学生的私人定制、个性化发展提供了可能与平台。学生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方式进行学习,同时,学生也可以在线上虚拟社区中找到自己学习的同伴,找到自己想学的课程,找到自己心仪的老师。学生可以在自主安排的学习过程中,主动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在教师的导引下,在同伴的支持下,进行更为深入的学习与探究。
第三,慕课应该实现人才培养模式变化。
“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这样的人?为谁培养这样的人?”是人才培养模式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在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的通知中,明确提出要“着力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养成数字化学习习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发挥信息化面向未来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支撑引领作用”。慕课在培养学生批判思维、反思能力方面具有明确的优势。慕课作为人才培养模式中的重要细胞,在人才培养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在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中,课程更多地是知识传递,注重培养学生理解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在慕课中,人才培养目标应该实现由顺应同化知识向提升学生反思批判能力的转移,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提高。
第四,慕课应该促进教师角色变化。
在传统课程讲授中,教师更多地是个人教学能力和知识水平的展示。在慕课学习过程中,教师则应该实现由独立个人教学向教学团队的转化。这对教师角色的要求有了更多的内涵。它既需要教师具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也需要教师具备团队合作的能力,因为慕课不是一个教师在讲,而是一个团队在围绕慕课的教学全过程进行有针对性的学科服务。
第五,慕课将带来教学评价的变化。
过去对教师教学评价,主要是对教师教学水平、课堂效果、学生学习情绪与结果等的评价。而慕课将带来教学评价的根本变化。在教育部《关于开展2017年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认定工作的通知》中,对慕课教学评价就包括了这种变化,这将成为今后大学课程教学实践、教学评价的指导性意见,将引领大学课程的变化、教学过程的变化。在《通知》中,对慕课评价提出了具体的意见,主要包括课程团队评价、课程教学设计评价、课程内容评价、教学活动与教师指导评价、教学效果与影响评价等。
(作者刘广明系河南工业大学教授)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