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内+课外,让“形势与政策”紧跟形势
——线上线下结合、实践教学结合,北京科大探索思政课慕课教学
怎样创新“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形式,让学生真正参与进来,而不仅仅是听报告和讲座?如何充分发掘师资,保证教学内容时效性?几年前,慕课的兴起,让一直处在探索中的北京科技大学“形势与政策”课程组的教师们看到了解题思路。
传统的教学方式得以吸收在线教学的优势,北京科技大学“形势与政策”课将线上视频教学、线下学习和师生互动、实践教学相结合,向学生提供了多种学习体验,解决了教学形式单一的问题。
“课程组一直在网上答疑并参与互动,难能可贵的是线上出现大量学生之间互问互答,这些都是单个线下课堂难以达到的教学效果。”该课程授课教师、北京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彭庆红说。
针对“形势与政策”课普遍存在的主责单位不明、学科支撑不够的问题,北京科技大学出台专门文件,明确马克思主义学院为课程的主要负责单位,并组建一支跨学校、跨部门、跨学科的教学团队,共同参与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理顺了“形势与政策”课程的长效机制。
由此,课程组打通学校不同部门、学院间的壁垒,举全校资源,指导学生开展实践活动。结合社会热点和学生关注的焦点,学校团委、学生工作部等部门组织学生参与调研、演讲、朗诵比赛等,每年参与“形势与政策”课实践环节的学生数量超过5000人。如今,“中国精神寻访”“求是观察”等实践活动已成为北京科技大学“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品牌活动。
在课程实践指导教师、北京科技大学学生工作部教育科科长潘红涛看来,“形势与政策”课程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课程内容和传播方式要更符合学生接受的特点,实践上的拓展也能让学生得到更深的感触。
不同于其他思政课,“形势与政策”课程常讲常新,时效性是最大的特点,内容滞后也是其面临的难题,尤其对于师资力量薄弱的学校来说更是一项挑战。
在校内,通过慕课、微信公众号等渠道,北京科技大学“形势与政策”课程延伸了课堂教学的“时空”,实现了课程教学的即时性。
课程组还建立了“形势与政策”课专家库和讲师团,聘请不同领域的专家进行专题讲授,通过慕课平台,向全国院校尤其是职业院校和地方院校提供名师课堂的无限、免费分享,从整体上提升全国“形势与政策”课程的质量。两年来,该课程已有超过5万名学生选修。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校级指导与院系组织相配合,线上学习与线下教育相结合,北京科技大学构建起“形势与政策”立体化的课程体系,权威、便利、学生参与积极性高、教学内容时效性强,“形势与政策”课程的“痛点”得到解决。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