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CERNET > 下一代互联网 > 国内概况
IPv6稳中而牵一发而动全身
姜华

  标准之争趋于弱化,IPv6进入了成熟、稳定的发展阶段。但是在应用需求逐渐迫切的时候,制订相关应用技术标准成为当务之急。

  核心标准趋于稳定

  IETF下设IPv6工作组(IPng),主要负责IPv6相关核心协议RFC的制订和维护;与之相关工作组还有:IPv6Operations(V6ops)工作组,其前身是Ngtrans,负责对用于IPv6演进的方法和工具进行规范;MIPv6工作组负责IPv6移动性相关标准的研究制订,此外其他工作组也有IPv6相关的标准研究,涉及IPv6的功能扩展和应用。

  IPv6的核心协议集是IPv6协议体系的基础,实现IPv6基本的结构和功能。经历了十年的发展和完善,目前IPv6核心协议已经趋于稳定。

  IPv6核心协议集包括:IPv6协议、IPv6地址体系架构、ICMPv6;IPv6邻居发现、IPv6自动配置、路径MTU发现,其他如DNS等。

  在62次大会上,IPv6工作组对IPv6地址体系的修改进行讨论,大多数代表同意删除IPv6的兼容地址模式,其他大部分IPv6核心协议没有重大改动。在63次大会上,IPv6工作组认为IPv6核心协议RFC已经具备进入“互联网标准状态”的条件。这标志着IPv6核心协议已经基本成熟,可以被广泛应用。

  从2005年1月到2005年8月,IETF最新的6篇有关IPv6的RFC,主要是关于IPv6部署和应用方面的文档,涉及移动性、应用演进和网络部署等内容,对IPv6应用及部署面临的新问题、新需求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案。这些RFC涉及移动IPv6的有3篇,表明最近一段时间以来,IPv6业务和应用方面的研究已经日趋深入,尤其是在移动IPv6方面。

  应用技术渐行渐进

  目前IPv6核心标准已经趋于稳定,今后一段时间内IPv6的研究重点将侧重于与IPv6相关的应用技术标准。从近期IETF标准化工作的方向来看,组播和移动性是当前比较关注的方向。

  移动性

  移动IPv6是当前IETF研究热点,IETF与移动IP相关的工作组就有3个。

  2005年产生的相关RFC也可以看出,在切换方式、移动性管理方面进展比较突出。2005年8月第63次IETF大会上,IPv6移动节点多接口(MobileNodesandMultipleInterfacesinIPv6)受到了很大关注。这种技术可以实现IPv6移动节点的“多路”(Multi-homing),即同时拥有多个归属地址(HoA)或转交地址(CoA),能够非常方便地实现移动节点在不同区域之间的“软切换”。

  组播

  目前IPv6的组播标准化工作非常活跃,2005年年初形成的IPv6相关草案中与组播相关的草案就有4篇。这些草案都是对IPv6组播的完善和补充。其中2005年2月发布的草案“IPv6组播部署的问题”描述了IPv6组播目前已知的问题,还引用了早期发现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法。其他方面的草案还包括:通过IPv6邻居发现机制实现组播地址前缀通告,以及DHCPv6实现组播地址分配等。

  牵一发而动全身

  移动IPv6核心协议的稳定标志着IPv6研究的重点将转向功能扩展和应用方面,为IPv6的大规模应用铺平了道路。预计未来一两年内,支持IPv6核心协议的设备将趋于稳定和成熟。由于核心协议只实现了IPv6的基本功能,真正实现规模应用还有待于扩展功能和相关应用标准的成熟。从IPv6技术标准的发展趋势来看,今后几年移动IPv6和IPv6组播方面将会有较大发展,标准将日趋完善。

  从横向来看,IPv6将在电信网络演进和转型中扮演重要角色。3G、NGN都将IPv6作为未来的承载协议。家庭网络、移动与固定融合(FMC)等信息技术也需要IPv6的应用。这些都将成为IPv6发展的动力,使IPv6技术和应用发展的步伐进一步加快。

  
  

相关文章:
  • CERNET2主干网将先期开通 IPv6积蓄产业化能量
  • IPv6机遇可能超过3G产业
  • IPv6网络关键技术研究
  • IPv6下的QoS体系
  • 下一代互联网开始发力 IPv6新经济呼之欲出
  • IPv6中的隧道配置命令参考
  • 在Linux中安装IPv6协议
  • ISATAP隧道和6to4隧道
  • IPv6技术的发展新模式
  • 在CNGI IPv6上建立P2P环境和分布管理系统

  •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Copyright(c) 1994-2020 CERNIC,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