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合作·活动 > 理工科通讯 > 2011年第5期 > 主任论坛
转变观念,大胆试验,创造新时期高等工程教育的中国模式
2011-05-17  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中心  

字体大小:

  转变观念,大胆试验,

  创造新时期高等工程教育的中国模式

  龚 克

  (电子信息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南开大学校长)

   一、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时代背景

  高等教育正在转型,其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革命性变化,我想借助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进而影响社会经济基础并推动整个社会的进步和变革来进行说明。

  从历史上看,300年前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驱动工业社会的产生,100多年前电力的利用更是开创了工业文明辉煌灿烂的时代。所谓的“现代”高等教育,其实就是“工业文明时代”的高等教育。以天津大学的前身--北洋大学堂的建立为肇始,中国现代高等教育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上,随着工业化的发展而逐步地发展壮大起来。从工程教育就可以清楚地看到,工业分工及其变化对高等教育的影响,我们今天的专业和学科设置其实就是工业分工的“教育版”。

  发生在20世纪中后期的第三次科技革命,以原子能、新材料、电子信息技术等的广泛应用为主要标志。人类对化石能源的利用达到空前的水平并实现了原子能的利用,人类对材料的利用和改造达到了空前的水平,半导体的利用成就了集成电路的旷世辉煌,人类建立了公路、铁路和航空等高速交通和物流网络、特别是高速信息网络,并开始探索和利用太空,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席卷全球的信息通信技术革命,以信息网络的普及和利用为重要标志,引发了一个被称之为“信息化”的全球历史进程。

  信息化不仅是对工业化的强化和加速,而且是工业化的转型。一方面,电子信息技术造就了一个硬件与软件相结合的前所未有的新型行业,尤其是缤纷多彩的软件业带给人们以全新的产业景象;另一方面,电子信息技术就像电力一样从纵横方向渗入并改造着各个产业部门,尤为意义深远的是,它支撑起一个与工业化相联系又区别于工业的、覆盖人类社会全局又日益迅速发展的新产业,这就是现代服务业。近年来,我们看到在发达的国家,学习传统工科的学生越来越少,传统工业的就业机会在发达国家也是越来越少。我们国家提出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际上就是要减少第二产业,发展第三产业。这对我们搞工程教育的人们来说是必须面对的现实。然而,同样重要的现实是,今天的第三产业不是传统的服务业,而是建立在高度工业化和信息化基础上的现代服务业,它的兴起转变了整个社会的产业结构。与此相关,数码经济、知识经济、网络经济、信息时代等等成为人们的研究对象,引发了人类对于“后工业化”的思考和期待。

  正是由信息化强烈推动的转型,即工业化向“后工业化”的转型,引起了教育的转型。今天这个时代,是以“科学技术”为第一生产力的时代,生产力的革命性变革必然引发整个社会经济基础的变革,现代高等教育必然也要随着社会的转型而发生根本的变革。古人云,“不审势即宽严皆误”,现在谈改革,最忌的就是局限在课程、教材、教法、考核等乃至学分、学时的细节上论“宽严”,更重要的是要认清时代需求把握发展大势,从而转变观念,推进改革。全部的问题在于,如何认识新时期对于教育特别是高等工程教育的挑战和历史发展的趋势,如何认识中国发展和中国教育发展的特点、目标对于中国高等工程教育的特殊需要,从而主动地以教育的变革促进社会的转型,塑造永续发展的未来。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引领工程教育改革
· 中国加入《华盛顿协议》 高等工程教育改革迈出重大步伐
· 背景资料:《华盛顿协议》介绍
· 高等医学院校赋能教育强国建设的“三重逻辑”
· 高等教育分层次均衡发展的重要性及实施建议
· 重塑高等教育优势 服务东北全面振兴
· 高等教育应在建设教育强国中承担六大任务
· 让高等教育区域师资配置更平衡更充分
· 高等教育要调结构,控规模,提质量(下)
· 全球首个“高等教育强国指数”发布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文献资料
·研究生课程建设加大
·教育法律修正案草案
·卓越教师计划改革项目
·《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
·严禁任何形式就业率造假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