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高等教育 > 高教新闻
新型交互技术加速大学教育模式变革
2013-09-03    中国教育报

字体大小:

  [核心观点] 新型交互技术的大数据给大学教育模式带来全方位的冲击,大数据的多样性、可扩展性、实时性、个性化价值正在影响并改变大学教育模式。今天的大学,已经处于新变革的前夜。

  5月21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加盟“慕课”(大规模的网络开放课程的简称);7月8日,上海交通大学也加盟了“慕课”。近期,“慕课”这个名词在大学教育领域频繁出现。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统计报告,截至今年6月底,我国网民数量达5.91亿。“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改变着人类的生活方式,也改变着大学的教育模式,“慕课”就是一个突出表现。新型交互技术的大数据给大学教育模式带来全方位的冲击,大数据的多样性、可扩展性、实时性、个性化价值正在影响并改变大学教育模式。

  未来的大学教育对象将由课堂里的学生变为全世界的学生。随着光纤网络和通信技术的升级,带宽等瓶颈问题得到解决,高清视频清晰流畅的画面质量、同步宽频音效和低延时,为人与人之间的交互提供了良好的视觉条件。未来,优质的高等教育资源可以通过新型交互平台同质量地传播到全世界每一个角落。未来大学教育的对象,会由传统课堂里数量有限的学生转变为新型交互平台上来自全球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学生。

  大学教育的内容将对社会所需进行快速反应。未来,大学教育会迎来微学科和微学位时代。微学科意味着学科生命周期缩短、吸收科技成果速度更快、适应科技发展的能力更强、引领科技进步的潜力更大,其变化也更快。微学位意味着将更精准、更前瞻的知识作为必修内容,最大限度地剔除非必需知识的传授,成为知识冗余最小的学位。同时,云计算将为大学教育新型交互平台提供平台支撑。

  随时随地在互动平台上学习将成为未来的教育形式。新型交互平台尤其是移动交互平台的发展,将把大学教育带出课堂、带出围墙。当大学教育交互平台有了移动互联,更多的人可以随时随地在互动平台上学习和参与交流,以互动为核心特征的大学教育模式会加速发展并不断革新,更多的新创学科和专业将得到快速传播。

  大学教育的真实课堂景象将复制到全球各个角落。现在的大学课堂,学生在接受教师授课的同时,借助平板电脑、手机等工具实时接入互联网弥补陌生知识点。不同知识层次的学生用这种主动学习方式,在课堂上进行更多的思辨、讨论、研究和实践,这些知识重建的过程可以帮助学生养成主动思考的习惯和能力。随着全息影像技术的发展,真实的课堂景象可以复制到全球各个角落,打造身临其境的虚拟课堂将真正成为现实。

  作为核心技术支撑的新型交互平台技术正处在高速发展阶段,大学教育模式的变革正在逐渐提速。国内某大学进行了“混合式的教学变革”实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实践证明,这种模式下,学生对课程中的问题掌握得更主动、理解得更深刻,尤其是上课前对知识点有了充分的了解和准备,课堂交流讨论异常活跃。

  新型交互技术的发展给大学带来了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教育形式和教育场景的重构,将深刻影响大学教育的观念、理想和行为,给大学增添变革的力量。今天的大学,已经处于新变革的前夜。(南方科技大学副校长 覃正)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大学教育如何改革创新?
· 学校就是传授知识,学生就要参加考试
· 大学教育对提高学生道德水平作用有限
· 大学教育如何面向未来
· 北京大学校长林建华:什么是成功的大学教育
· 面向新时代 大学教育是“破产”还是“重塑”
· 访李培根教授:大学教育最高境界是心灵的抵达
· 大学教育:理论脱离实际怎么办?
· 让大学教育回归人才培养本位
· 大学不能培养“失去灵魂的人才”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文献资料
·研究生课程建设加大
·教育法律修正案草案
·卓越教师计划改革项目
·《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
·严禁任何形式就业率造假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