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高等教育 > 高教专题 > 清华百年校庆 > 清华塑像
梅贻琦小传
2011-04-18    

字体大小:

清华大学的梅贻琦塑像

  梅贻琦(1889——1962)字月涵,1889年出生于天津一个家道中落的旧职员家庭,1909年考取清末第一批官费留美生,1910年进入美国武斯特工学院(Worcester Polytechnic Institute),习电机工程,1915年学成回国,是年9月,应清华学堂的聘请担任物理教师,至此开始,他和清华大学便结下了不解之缘,为之贡献了他毕生的精力,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写下了他颇为不平凡的人生一页。1949年前往巴黎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会议,任代表团首席代表。会后赴美。1950年任华美协进社常务董事,翌年组织清华大学在美文化事业顾问委员会。1955年赴台创办清华大学原子科学研究所,并在新竹建造第一座原子炉,任清华大学校长。1958年就任陈诚“内阁”之“教育部长”,嗣兼任“国家长期发展科学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兴建核科学馆、放射性同位素实验室。1961年辞“教育部长”,调任“行政院原子能委员会”主任委员,1962年当选“中央研究院”院士,1962病逝台北。

  从1915年他到清华担任教职算起,至到他于1962年5月19日在台湾患癌症病逝,他和清华的渊源关系长达53年之久,其中,担任清华教职47年、担任清华校长31年。他的教育实践活动及治校经历,跨越了晚清、民国、国民党在台湾的地区统治,这三个变化剧烈的历史时期。在他73年的人生经历之中,有超过半个世纪的时间,是和清华大学的成长息息相关的。清华之所以能从一个原隶属于清朝外务部的、以庚子赔款的部分基金创立的留美预备学堂(没有现代大学的基本涵义而且西化色彩很浓),经过数十年的艰辛奋斗,发展成为三十年代中期就已经享誉中外的、学科及学术水平很高的著名现代大学,在战火纷飞的抗日战争中,作为西南联大一部分的清华大学,在极其艰难的环境中,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重重困难,坚持以严谨的学风办学,培养出了许多日后成为世界级的优秀科学家和人文学者。这些是和梅贻琦穷其一生的兢兢业业的努力和奋斗分不开的。

  梅贻琦先生是中国近现代最著名的教育家之一,他的教育实践活动以及他的教育理论和主张,对中国30-40年代的中国高等教育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深远而重要的影响。中国著名的两所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都是和梅贻琦先生的名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他在长达47年的教育实践中,逐渐形成了许多极有参考价值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并以此指导其从事于教育工作,取得了举世公认的丰硕成果,这些经验和思想是值得我们后人加以吸收、总结、研究和珍藏的,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应该加以继承和借鉴。同时,他的令人称道的人格魅力与品德气质以及个人修养,都反映出近代中西两种异质文化之间在人格方面有机、完美、和谐的融合与统一。

  1915年9月,当梅贻琦应清华之聘,初次担任教师,讲授物理和数学课程时,清华还算不上现代意义的正规大学,只是专门为派遣留美学生而设立的预备性质的近代学校,一切课程的设置都以顺利留学美国为宗旨和目的,于中国的社会文明进步无关,清华最高班的程度,只相当于美国大学的二年级水平,学校也不分院系,只在必修课之外,开设一些学生按自己兴趣选择的文史和理工方面的选修课。面对这样的环境,梅贻琦开始并不甘心情愿长期从教,半年后他回天津见他的恩师、著名教育家张伯苓先生,表示对教书职业没有兴趣,张伯苓先生教诲道:“你才教了半年书就不愿意干了,怎么知道没兴趣?青年人要能忍耐,回去教书!”因梅贻琦早年家境贫寒,主办天津南开学堂的严修、张伯苓曾对入学的梅贻琦关爱和提携有加,1908年,他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毕业于南开学堂,以此而奠 定了日后学业有成的基础,因此,他对张伯苓很尊敬。他按照老师的教诲,回到了清华继续任教。他在晚年时曾对其夫人韩泳华感慨道:“这可倒好,这一忍耐,几十年、一辈子下来了。”1925年,清华设立大学部,梅贻琦任物理系专任教授,1926年4月,被清华教授会选举为教务长,1928年-1931年,他被派赴美国任清华留美学生监督之职,1931年冬,是梅贻琦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他被南京国民政府的教育部长李书华推荐,回国担任清华大学校长一职,直至他于1948年底离 开大陆止,1937-1945抗战期间,他在云南昆明实际主持西南联大校务,不过,他在30-40年代的主要教育活动还是放在清华大学的发展方面。特别是在30年代中期,在他的管理之下,清华大学全面步入了快速、协调发展的时期。

  30年代,中国社会正处于激烈动荡不安的时期,国内政局变化莫测,国外强敌虎视眈眈,这种复杂的矛盾和冲突也必然牵扯到教育界,作为一所初创伊始、但确颇具财力、且有欧美国家作背景的清华大学,一时间也成为国内外各派政治势力竞相角逐和竭力控制拉拢的对象,而清华又有一批十分崇尚西方国家“教育独立、思想自由”观念、对国内腐败政治深恶痛绝的教授,这些因素都决定着清华将会出现、或者说将会选择一个什么样背景、具有什么样的人格特征的人来出任校长。梅贻琦所以能顺利担任此重任,而且一干就是17年,其中的历史背景和特殊条件都颇值得一考。清华大学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是一所很特殊的学校,它的产生和发展所走过的路径和近代中国的国立大学、省立大学、私立大学、教会大学的办学体制都有所不同。一个显着的特点是直接与美国的庚子赔款有着十分密切的连带关系,而这一笔较大的款项既和美国教会无关,也非私人捐款,却是和美国政府行为有很大的关联,但是美国政府并不是直接出面操作此事,而是通过建立基金会的形式来运作。1901年签定的《辛丑条约》中规定,清政府向西方八国共赔款白银4亿5千万两,美国应得到其中的3千2百多万两,折合美金2千4百多万元, 美国将这笔钱中的一部分分30年“退还”给中国,指定用于文化教育,清政府在张之洞等封疆大吏们的支持下,成立官办“游美学务处”,用此款作为留学经费,派遣留美学生,经过两次政府直接组织考试选送后,清政府外务部为赴美留学的方便,在北京城外海淀镇的清华园修建了“清华留美预备学堂”。1924年,美国国会通过决议,将其余的庚子赔款用于中国,成立“中国文教促进基金会”(或称“中国基金会”),掌管的金额为一千二百五十四万五千美金,北洋政府任命了由10名中国人和5名美国人组成的托管董事会。其中的相当部分金额以奖学金的方式提供给清华大学。由于这样的一种特殊的经费来源和运作模式,清华从创建伊始,在诸多方面就已经具备了自己的一些特别的优势和办学条件,也因此而有别于国内的其它大学。这样的环境也给了梅贻琦治校在客观上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和提供了必要的办学条件。国外的历史学家评论道:“清华其成功的一大秘诀是,当其它院校求助于军阀政权不稳定的施舍时,清华的年度预算是有保障的。”这种观点虽暗含夸大美国所起的作用之意,但基本还是公允的。

  由于清华的经费来源较为充裕,使其办学亦有相当的自主性,这些条件又对治校方面自然产生一些影响,促进了清华在学校的管理制度方面和运行机制上逐渐地形成一套独立的、具有清华自身特点的东西,并由此产生了一些特殊的体制和风格,乃至后来清华校风与学风的逐步形成,都与此有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而这种特征较明显的反映出来的一个例证,即是20-30年代初期,清华大学出现的几次大规模的学校风潮。其中,清华校长多次易人,竟有十几任之多,甚至出现清华几年没有校长,由校务会议维持的尴尬局面。1928年,国民政府收复华北及平、津之后,竭力想控制华北地区的教育大权,清华自然首当其冲,要将其统属权纳入教育部管辖,并改为国立大学,罗家伦任校长,但他任期不长,因试图推行党化教育、学生军训等措施,屡屡与清华教授会发生摩擦;继任者仍是南京委派的吴南轩,此人属CC系背景,清华学生坚决抵制,吴仓皇躲进东交民巷,成为清华校史上的一桩笑柄,中原大战期间,山西军阀阎锡山曾派过一个校长,师生又掀起抗议风潮,这位校长的境遇更惨:连清华的校门都没有进入就悻悻而溜走了。之后,南京又派地质学家翁文灏、物理学家叶企荪代理校务,但皆非最佳人选,结果,清华就出现了长达十一个月无校长治校的奇怪现象。学生会公布的一则“清华校长人选五条标准”颇使人感到其中的几分缘由,也向外界道出了清华学子的心 愿:1无党派色彩;2学识渊博;3人格高尚;4确能发展清华;5声望卓著。这反映出清华大学的师生在风雨飘摇的中国政局之中,企盼坚守一块不卷入政派之争的“教育净土”的普遍心理。在这样一个复杂的历史背景下,经过多人次的反复遴选(各方面推荐的人选有十几个,鲁迅亦在其列),最终,梅贻琦以他优秀的品质和学识,成为清华校长的最合适人选。此外,梅贻琦当时虽在国外,但他与清华长期的历史渊源关系和其留美教育背景,也是被人所接受的原因之一,他的人品及其性格,也是一个重要因素。陈岱荪先生曾分析:“梅贻琦一直是清华的教授,从感情上和对教育的基本观点上说,他和广大教师们是一致的。他平易近人,作风民主,学校大事率多征求教师意见,这也和的谦逊的性格有关。……保留清华这块净土这是他和全体教师的共同愿望。”正是基于上述的多重因素,梅贻琦开始了他执掌清华校务的人生历程并以教育家的身分活动于近代中国教育的历史舞台。

  他的教育实践活动的时间跨度较长,其中,最有成功业绩、贡献于近代高等教育最多的大致有两个比较时期:三十年代初至抗战爆发;八年抗战中独自主持西南联大校务。

  梅贻琦重要年表(作者:黄延复 马相武著    来源:《梅贻琦与清华大学》山西教育出版社1995年10月第1版)

  1889年(光绪十五年己丑)

  12月29日(阴历腊月初八)生于天津鼓楼西板桥胡同,1l岁以前在乡里受初等教育。

  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庚子)11岁

  夏,随父母至保定避庚子之乱,秋返天津。

  1904年(光绪三十年甲辰)15岁

  入南开学堂就读,为该校第一班学生。

  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戊申)19岁

  自南开学堂毕业,成绩列全班第一,名字被刻于纪念碑首,被保送至保定高等学堂就读。

  1909年(宣统元年己酉)20岁

  夏,考取第一批“庚款”留美生,也是清华“史前期第一批直接留美生”。10月赴美,11月抵达三藩市。

  1910年(宣统二年庚戍)年21岁

  入美国吴士脱工科学院(Worcester Polytechnic lnstitute)习电机专业。

  1914年(民国三年甲寅)25岁

  夏,自吴士脱学院毕业,获工学士学位,并曾被选入“Sigma Xl'’荣誉学会(美国一种奖励优秀大学生的制度)。同年秋回国。在天津基督教青年会任干事。

  1915年(民国四年乙卯)26岁

  秋,应聘至北京清华学校任教,初教英文、数学,后专授物理学。

  1919年(民国八年己未)30岁

  6月,与韩咏华女士结婚,家住北京城里香炉营头条,本人住在工字厅小侧室。    .

  1921年(民国十年辛酉)32岁

  8月休假,按校例公费赴美进修,入芝加哥大学兼修物理。

  1922年(民国十一年壬戌)33岁

  夏,由芝校毕业,获机械工程硕士学位。赴欧洲做短期游历,9月返国,回到清华园担任“物理首席教授”。同年秋,家迁入清华园,住南院。

  1926年(民国十五年丙寅)37岁

  4月,被教授会选举为清华教务长。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梅贻琦入主:开启清华黄金时代
· 梅贻琦:奠定清华校格的教育思想家
· 生斯长斯 吾爱吾庐——记清华前校长梅贻琦
· 梅贻琦:大学一解
· 怀念先父梅贻琦校长
· 《梅贻琦与清华大学》序
· 梅贻琦: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 大师之道与大学之道——与黄延复谈梅贻琦
· “所谓大学者”梅贻琦就职清华大学校长的演说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加强中小学校党建设工作
·做好普通中小学装备工作
·治理有偿补课和收受礼金
·高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