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过程就是学生对教师进行品读的过程,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带给学生智慧的启迪,就会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过程的美好。如果学生为教师娴熟的公式推导、潇洒的背诵或深邃的思想所折服,就容易产生对教师的敬畏感,进而转化为对知识的渴求。然而,由于技术条件的变化,教师现在很多的教学活动依赖课件,教师成为课件的演示者,学生成为课件的观看者。教师囿于讲台,忙于人机对话,却忽视了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和心灵互应,也缺失了组织者和引领者的功能,课堂气氛冷淡,教师对学生的感染力和感召力趋向弱化。
师生关系是一种非凡的人际关系,对于大学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可以说,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大学教育的基石,而教学活动是一个充满生机的系统整体,是建立融洽师生关系的重要载体,课堂是大学校园建立师生关系的最重要场所。对于大学师生关系的异化,我们应该从教学这一环节入手,通过教学制度、教学方式的变革,重新构建师生的“从游”关系。
表面上看,大学师生关系有渐行渐远的倾向,但实际上却意味着学生对教师有更深的依赖,期盼着教师给予更多的关注。在与学生的交谈中就会发现,他们在谈及大学教师时,每每都会不自觉地与中学教师相比较。在他们眼里,大学教师显然与学生接触少,尤其是思想和情感方面的交流则更少。据学生反映,在选课时,他们会对教师进行一番“背景调查”。他们对教师的不满,大多是针对那些职业素养不高的教师,这些均表明了学生的期盼。由此可见,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存在现实的需求。
在国外,小班化、个性化的教学非常普遍,据了解,耶鲁大学75%以上的本科教学班少于20人,这就给师生互动、加深了解、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提供了方便。在国内,部分高校着眼于创新人才的培养,也开始探索诸如本科生导师制、小班化教学以及教授指导下的专题讨论会等个性化教学模式。不过,这些模式不应该只是少数学生才能独享的优质资源,而应该在探索基础上形成教学制度,在所有的学生中推广共享,这样不仅有利于从整体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而且客观上能构建有利于师生互动的教育生态,促成融洽的师生关系。
高校在安排教学活动、创设教学制度时,也应当充分考虑师生期盼加强交流互动的需求。笔者了解到,很多高校都将教师是否使用多媒体课件作为教学评估、考核的硬指标,这样的制度引导值得商榷。多媒体课件对于提高课堂效率、拓展学生视野等确有帮助,但也有可能让课堂流于表面形式,不能深入下去,对其过分强调,可能会影响师生间深层次的互动。高校应当围绕师生互动的便利、深入,建构一种开放的教学及校园空间,如教授的办公室定期向学生开放,教室的空间布局要便于师生随时讨论,等等。
此外,要通过考核方式的变革,将教师从喧闹的社会活动拉回课堂,让他们聚焦课堂教学、关注课堂教学。从教师角度看,大部分教师都关心学生、希望与学生建立良好关系。但是,教师要评职称、要提高待遇,就要疲于完成科研、项目、经费、奖励等量化指标,而无暇或不愿投入过多时间与学生进行交流、辅导学术等这些难以量化的事情。因此,要将教学情况和学生评价,尤其是毕业学生的评价,纳入教师考核体系,为那些乐于从教、善于施教的教师提供发展平台,在制度层面形成激励教师教有所乐的机制。对于广大教师而言,应当主动加强职业素养、教学能力的学习和锤炼,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及教学能力,让自己既善于与学生互动,又乐于与学生亲近、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