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高等教育 > 高教研究 > 专题研究 > 学术腐败
学术道德建设是一项基础工程
2002-03-12    杨玉圣

字体大小:

   教育部《关于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在人们的满怀希望和殷切期待中,终于在最近正式出台了。人们之所以要对教育部寄以满怀希望和殷切期待,是有多种原因的:首先,按照中国国情和教育体制,除了某些军事和武警院校外,其他几乎所有的大学在业务上均归口教育部领导。就是说,作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的主管部门,教育部的作用是独一无二、至关重要的。其次,围绕学术道德建设问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设立学术道德委员会,中国科学院也通过不久前实施《中国科学院院士科学道德自律条例》的方式,已经领先一步,踏踏实实地把工作开展起来了。再次,随着《公民道德建设纲要》的实施,全国性的公民道德建设也已经全面启动。如何在高等院校中把《公民道德建设纲要》落到实处,已经成为摆在人们面前的现实任务。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面对近来愈演愈烈的学术剽窃等问题,人们在痛心疾首之余,也确实期望教育部大刀阔斧,有所作为。

  人所共知,学者的本职工作就是从事学术研究,而良好的学风则是保障学者的学术航向的前提。这也都是一个学者之所以成其为学者、学术之所以成其为学术的常识。在高等学府,一个教师之所以能成其为教师,不仅要“授业、解惑”,而且还要“传道”,“为人师表”。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也同样是常识。但是,现实情况却不容乐观。比如愈演愈烈的学术剽窃问题,就是非常令人忧虑的学术腐败现象之一。最近《社会科学报》批评的北大博士生导师王铭铭教授在他的32万字《想象的异邦》一本书中即有10万字抄袭自另一本书(哈维兰著《当代人类学》)的事件,只是最令人匪夷所思、触目惊心的例证之一。

  学术剽窃等问题,也就是《关于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所说的“当前在学术研究工作中存在着不容忽视、某些方面还比较严重的学术风气不正、学术道德失范问题”,其主要表现,按照《意见》的归纳,包括“研究工作中少数人违背基本学术道德,侵占他人劳动成果,或抄袭剽窃,或请他人代写文章,或署名不实;粗制滥造论文,个别人甚至篡改、伪造研究数据;受不良风气的影响,在研究成果鉴定、项目评审以及学校评估、学位授予审核等工作中也出现了一些弄虚作假,或试图以不正当手段影响评审结果的现象;有的人还利用权力为自己谋取学位、文凭,有些学校在利益驱动下降低标准乱发文凭。”这些问题,有的已长期存在,有的已相当严重,有的还在继续蔓延泛滥,还有的尚处在潜伏状态,但都对我国的教育与学术风气、学术形象、学术环境、人才培养等,为害极大。这一点,正如李岚清副总理去年年底在全国高校党的工作建设会议上所强调的:当前,特别要注意“防止和纠正少数教师剽窃他人学术、科研成果以及各种奖励、职称和学位评定中的弄虚作假问题,坚决维护高等学校的形象和声誉。”应该说,在这种情况下,教育部上述《意见》的出台,是非常及时的,也是非常必要的。

  《关于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首次从五个方面对学术道德规范作出了明确的界定:第一,增强献身科技、服务社会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意见》强调,要“正确对待学术研究中的名和利,反对沽名钓誉、急功近利、自私自利、损人利己等不良风气。”第二,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严谨的治学态度。《意见》提出,要自觉维护学术尊严和学者的声誉,模范遵守学术研究的基本规范,把学术价值和创新性作为衡量学术水平的标准。“在学术研究中要坚持严肃认真、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不得虚报教育教学和科研成果,反对投机取巧、粗制滥造、盲目追求数量不顾质量的浮躁作风和行为。”第三,树立法制观念,保护知识产权,尊重他人劳动和权益。《意见》指出,“不得剽窃、抄袭他人成果,不得在未参与工作的研究成果中署名,反对以任何不正当手段谋取利益的行为。”第四,在参与各种推荐、评审、鉴定、答辩和评奖等学术评价活动中,要坚持客观公正的评价标准,正确运用学术权力,公正地发表评审意见,维护学术评价的客观公正。第五,以德修身,率先垂范。作为大学教师,要用自己高尚的品德和人格力量教育和感染学生,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学术道德。对于端正学风、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重要性,《意见》也给予了充分的强调,指出这是“当前我国高等学校一项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关于把加强学术道德建设切实落到实处的问题,教育部也在《意见》中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明确要求和具体举措:“高等学校校长要亲自抓学术道德建设,形成全面动员,齐抓共管,标本兼治的工作格局。要将端正学术风气,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纳入学校校风建设的整体工作之中,进行统筹规划和实施,使 这项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为此,《意见》还提出“要将教师职业道德、学术规范和知识产权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及相关知识作为青年教师岗前培训的重要内容,并纳入学生思想品德课教学内容。要大力宣传严谨治学的典型事例和学术道德建设卓著的单位。鼓励开展健康的学术批评,努力营造良好的学术风气。”这些意见和举措不仅明确无误,而且也都是切实可行的。

  要把学术道德建设切实落到实处,毫无疑问,建立健全学术惩处机制是最重要的制度性环节之一。教育部《意见》明确提出要“建立学术惩戒处罚制度”,并规定:“对违反学术道德的行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相关机构一经查实要视具体情况给予批评教育,撤消项目,行政处分,取消资格、学位、称号,甚至解聘等相应的处理和处罚。”《意见》指出,“对严重违反学术道德、影响极其恶劣的行为,在充分了解事实真相的基础上,通过媒体进行客观公正的批评。触犯法律的,依法追究有关当事人的法律责任。”上述对违反学术道德的行为一经查实要视具体情况给予相应的处理和处罚的规定,这本来是十分必要、极端重要的。目前学术剽窃等问题之所以泛滥成灾,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没有给予必要的处理和处罚。不过,我所担心的是,接下来《意见》又同时着重说明的以“教育帮助为主”、“处罚为辅”、“保护有发展潜力的青年学者”等等,很可能成为有关高校对违反学术道德的行为难以真正处理和处罚的借口和遁词。事实上,迄今为止,尽管已经暴露的学术剽窃等“违反学术道德的行为”已相当严峻,但除了原华东理工大学教授胡黎明曾因剽窃事件而受到处分、北大教授王铭铭被停止招生博士生等例外情况,其他的人还不是照样稳稳当当地做大学教授吗?所以,不管是教育部还是各大学,无论是“确立门规”还是“清理门户”,都不能仅仅满足于唱高调、作表面文章上,更不应该停留在只说不做或说到做不到、说说而已的地步。拿出行之有效的惩戒处罚措施固然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还是要坚决付之以行动。强调“对学术活动中各种不良行为的调查处理要严格掌握政策尺度痛定思痛”,是必要的,但痛定思痛,我们确实再也不能搞那种自欺欺人、掩耳盗零式的所谓“扬长护短”的“人才保护”法了。不然的话,又如何谈得上“真正起到扶正压斜的作用”?人们常常说要“惩前毖后,治病救人”,可是,不“治病”,何以“救人”?不“惩前”,又如何能“毖后”?天助自助者。否则,国家对于高校投入得再多,又有何用?事实上,我们今天必须面对这样一个严峻的挑战:在中国,除了国家财政特别倾斜支持外,究竟什么是支撑“世界一流大学”的根本基础?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学术失范与中国学术的深层危机
· 教师评价与学术道德建设
· 90多所高校倡议:学风建设是永恒主题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加强中小学校党建设工作
·做好普通中小学装备工作
·治理有偿补课和收受礼金
·高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