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有了心里话会对谁说,父母、老师能否真正倾听孩子的话?一项针对青少年的调查表明,在他们烦闷或苦恼时,在倾诉对象选择上,父母强于老师,同学多于老师,作为教育工作者,老师尚不能成为青少年能讲真心话的“朋友”。
这项调查是由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少儿教育系主任吴云清教授主持进行的,调查对象是北京的10所中小学,收回有效问卷433份。调查旨在通过研究青少年“诉说心里话”的现状及选择的意识倾向,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建立良好的教育关系,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
调查发现,青少年在烦闷或苦恼时,讲心里话的首选对象是母亲,占29%,几乎占相同比例的是“和谁也不说”(28.9%)。其次的选择分别是校内同学(18.5%)、校外朋友(9.7%)、班主任老师(7.5%)、父亲(5.9%),而选择科任老师的仅为0.5%。
在青少年眼中,被看做可以说心里话的“朋友”、能够经常说的,依次为母亲(31.9%)、校内同学(23.6%)、父亲(14.4%)、校外朋友(13.7%),学校老师占到4%;而在选择从来不会倾诉心里话的对象中,学校老师高达39%。这说明,青少年在诉说对象的选择意向方面,父母、同学都强于老师,与母亲的亲近程度大于父亲。保留自己“小天地”,跟谁也不说的占到了1/3。
在诉说内容的选择意向方面,学习问题、同学关系、娱乐问题、心理问题占主要部分,家庭关系占一定位置。关于异性关系问题不与父母、老师讲,只对同学说。对于娱乐问题的选择,同学间的谈话内容多于家庭谈话,而学生和老师之间倾向不谈娱乐方面的心里话。
调查表明,青少年向父母倾诉的前三位问题包括:学习问题(54.1%)、同学关系(13.7%)和娱乐问题(8.2%);向老师倾诉的分别是:学习问题(67.8%)、同学关系(7.1%)和家庭关系(5.5%);向同学倾诉的分别是:学习问题(41.3%)、同学关系(24.5%)和心理问题(5.4%)。
在时间场合的选择上,学生们认为,在个别谈心时和朋友聚会时说心里话最为自然,课外活动尽兴或心里烦闷时也经常需要讲心里话,别人信赖自己比别人喜欢自己容易说心里话,而讨论发言时很少讲心里话。
吴云清认为,学生是否向老师和家长敞开心扉,是教育中十分重要的因素,因为学生不讲心里话,教育工作就无法开展,学生的心理问题就不能解决。通过调查,可以清楚地看到,一些学生不愿与老师、父母说心里话的主要原因是:老师对我要求严,说了惹他们生气;说的不对怕受批评,说了没用不如不说;父母工作忙,没时间跟他们说;学校抓学习,没地方说。可见,学生能否说心里话,关键取决于教师、父母的态度和教育方式。
除了要肯于倾听孩子的心里话,吴云清还为老师和家长提出了具体建议。她认为,学生的心里话大致可以分为4种,要区别情况分别对待。
一是对时事的想法。如对国内、国际重大事件的看法,即使有偏差,也完全可以采取引导的方式;二是对学校、班级或家长的意见。对于这些意见,即使其中有个人偏见,也不必计较其中“情绪化”的字眼,不去责怪他们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不合理的要求,而是冷静地分析某种想法产生的背景,细致耐心地对待;三是心中郁闷的合理宣泄。这一类大多属于心理“症结”,在不同场合、时间、地点条件下会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因此,要耐心地分析原因,帮助其走出心理误区;四是个人的隐私。一般不会轻易向人倾诉。在这种情况下,应以信任的态度倾听,并注重分析其言外之意,还要注意保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吴云清认为,现在家长为子女付出的是无私的爱、无尽的爱,为什么却不能换来孩子的心里话呢?说明青少年教育欠缺了“爱与被爱”的教育。因此,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心里话”问题,除了对青少年信任、肯于倾听外,还要教育他们珍惜别人的爱、表达自己的爱,更要付出自己的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