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完题目,我对了对答案,除了第一个选择题确定可以拿1分外,其余的题目不是没思路,就是和正确答案对不上号。我的文章成了高考题,而我却不会做……”
近日,网友周南(化名)的一篇博文引起了网民们的很大兴趣,她说自己的文章被2009年的福建高考语文卷选作阅读题,但15分的题她能稳拿的只有1分。不禁感慨:“出题老师比我更好地理解了我写的文章的意思,把我写作时根本没有想到的内涵都表达出来了。”
■作者:我的文章成了高考题,我却不会做
10月19日,网友周南发了一篇博客——《我的文章成了高考题,而我却不会做》,这篇文章迅速被转到多个论坛,引发网民们的热烈讨论。
“我对了对答案,除了第一个选择题,我拿了1分外,其余全错。出题老师比我更好地理解了我写的文章的意思,把我写作时根本没有想到的内涵都表达出来了。”周南在博客上这样写道。
《寂静钱钟书》倒数第二段写道:“寂静,这是钱先生心底所愿。不要奇怪为什么他的离世和10周年纪念都如此寂寥,这正是他一生的格调。”对这一段,福建高考题问:“加点词语‘格调’的内涵丰富,请简要分析。”
当作者周南第一次看到这道题时,她一下就傻了:“我没有想那么多,写到那里,顺手就用了‘格调’一词,哪有多少丰富的内涵啊?”
“我的文章成了高考题,而我却不会做……”这位今年刚从北京一著名高校毕业的优秀毕业生,在博客里十分感慨。
2009年福建高考语文改卷领导组成员之一、福建师大附中教研室主任杨建成老师认为,现代文阅读出现这种情况在所难免。“命题者都从文本出发,只能就文本进行解读,答案出来也就10天左右,与作者的想法有些出入也是正常的。”
但杨建成认为:“阅读题总体来讲,还是能考查出学生对文章的把握水平,只是在一些小的方面因为没考虑太周到,而致学生觉得题目太难。”
对此周南有些异议:“可以指责一个答错题的学生不了解文章,总不能指责一个作者不了解自己写的文章吧?”
■考生:考的是考试技巧,而不是鉴赏文章的能力
“大家都觉得阅读题在一定程度上是靠运气,所以语文老师只叫我们记答题方法,比如‘很多题在文中找答案会比自己论述得分高’、‘答案在问题相关的字眼的那一段找’。”“很多时候阅读题考查的是运用答题技巧、答题套路的能力,而不是真正去鉴赏文章的能力。”今年刚刚参加了高考的郑钰莹说。
周南也认为,仔细回忆了高考前老师教的方法后,很多题目就不是无从下手了。“大家都在同一套框架里讨论问题,出题人根据高考框架出题,考生根据高考框架答题,阅卷老师根据高考框架批改……”“因此拿12分和拿1分差距这么大,不是因为学生个体差异,而是看你在不在高考框架里、用不用高考‘话语体系’说话。”周南说。
■教授:学生终于会做题了,却不会写文章了
清华大学中文系旷新年教授认为,受英语“完形填空”等题型的影响,语文阅读在考查上也越来越注重细节,长时间的阅读题方法训练使“学生失去了整体把握的能力”,结果往往是“终于会做题了,却不会写文章了”。
■教育厅:婉拒记者采访
记者就此事致电福建省教育厅,教育厅表示此事归福建省高等学校招生委员会办公室负责。招生办主任林其天介绍,福建省的高考命题工作是由福建省教育厅学生处负责的。记者联系到教育厅学生处的处长,对方则婉拒了记者的电话采访要求。
■综合《中国青年报》、《南方都市报》报道
推荐活动:“回顾与展望--中国教育60年”大型征文在线投票进行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