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改变单一考试模式实行多元评价
不靠一张试卷定终身、改变单一考试模式、实行多元评价,这是近年来人们达成的共识。怎样实行多元评价呢?目前的做法是进行综合素质评价和学业水平考试,将两种考查的结果一起记入考生档案,作为高校招生录取时的参考。综合素质评价包括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等方面,主要涵盖了考生非智力因素和除文化考试以外的其他方面,其评价结果分别用A、B、C、D4个等级呈现。综合素质评价体现了全面发展的观念,一个人除了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和知识技能外,还必须具备优良的品质和坚韧的意志、与人合作的团队精神等,才能成为成功的创新型人才。综合素质评价引入高考,对中学教育教学注重人的全面发展、抑制应试教育、防止片面追求升学率发挥了引导作用。
当前对综合素质评价的争议主要是因为综合素质评价的不确定性质决定的。有人认为,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如品行操守、意志毅力、交际协作、利他精神等是由多方面因素形成的,与家庭和社会环境、学校教育、个人性格及学习努力等因素密切相关。综合素质的形成来自多个方面,呈现出多种来源,无法用同一个尺度去评价,即使勉强评价,其结果也会因为许多非主体的因素显失公平。另一个问题是综合素质评价的精确度不够,不能做到量化,操作起来没有刚性指标,例如不可能用量化的标准去衡量一个考生的品德或是合作协调的能力,只能作模糊的、定性的描述。当用这种评价结果来区别和选拔考生时,就会因为缺少科学性不为人接受。此外,综合素质评价的诚信环境和评价者的素质能力也难以保证评价的公正准确。因此,如果将综合素质评价的结果与高招录取硬挂钩,则会因其科学性、精确性不足及诚信环境等原因显失公平,使以权谋私、营私舞弊者有机可乘、滋生腐败;如果将其与高招录取软挂钩,则不免走过场、形同虚设。
综合素质培养是中学教育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是此轮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综合素质培养的效果如何,其评价结果是否要在高考高招中予以体现?在高考高招中,作为多元评价的方式之一,如何使用综合素质评价的结果,在当前仍然是一个亟待突破的瓶颈问题。
学业水平考试是水平考试,是衡量考生是否完成了国家规定的中学阶段的学习任务、达到了高中毕业的水平。将学业水平考试的结果引入高招录取,作为多元评价的辅助形式,得到了公众的认可。有的省市将学业水平折算成一定比例的分数计入高考总成绩,这种做法对于减低高考成绩权重过大的问题,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因为特定时间、特定环境中的高考对于一些出现特殊情况的考生来说是不公平的,他可能平时学习成绩很好,只是由于高考期间出现的特殊情况而影响考试成绩,而是这种结果将对他的前途造成重大影响。如果这一次高考的成绩权重不是百分之百,而是包含学业水平成绩的权重,则影响会小得多。但是学业水平考试既然是一种水平考试,其主要作用是考查考生是否达到了规定的学习要求,并不侧重于区别和选拔。对大多数考生来说,学业水平成绩按比例计入高考总成绩意义不大,因为它区别性不大,几乎所有人的结果都一样。有人认为,学业水平考试成绩计入高考成绩加重了高考的负担,高考应该减负,应该将学业水平考试结果单列,作为高招录取的参考之一。
3. 新课程高考与新课程改革良性互动
继2007年山东、广东、海南和宁夏4省区进入新课程高考之后,2008年又有江苏省进入新课程高考,明年将有福建、辽宁、天津、浙江和安徽5省市进入新课程高考。据悉,到2012年全国所有省市(台湾省、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除外)将全部进入新课程高考。
作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高中新课程实验,从2003年起在山东、广东、海南和宁夏4省区开始施行。与高中新课程实验相呼应,新课程高考在试卷结构、题型设计等方面所作的重大改革,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主旨,树立了全新的考试理念。新课程高考理念主要包括这样几个方面:一是考能力,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和探究创新能力。二是体现了强烈的时代性。试题设计中表现出来的时代性旨在使学生了解社会、适应社会和参与社会,为其日后走上社会、成为适应现代化建设的创新人才打好基础。三是凸显了多样性和选择性,充分发掘考生的个性和潜质,这是新课程高考最令人注目的亮点。在此方面的探索中,去年第一次进入新课程高考的4省区,在今年第二次高考试题的命制中更加成熟了,而今年第一次进入新课程高考的江苏省起点高、命题质量得到考生和家长的肯定。2008年5省区的高考试卷结构更趋合理,在各科试卷中出现了一大批令人眼前一亮的好题,在像高考这样特大型的全国统一性选拔考试中,能涌现出如此之多的挖掘考生个性和潜质、体现多样性和选择性的好题实属不易。一些省像广东、山东等设置了选考科目、选考题,初步解决了选考科目之间和选考题之间的等值转换问题,扩大了考生自主选择的空间,最大限度地发挥了考生的个性特长和潜质。
新课程实验是新课程高考的基础,新课程高考义不容辞地承担了测查新课程实验的效果,而且这种测查以高等教育入学考试为载体,其测查结果关系到考生的前途和命运,这就对高中新课程实验产生了制约和引导作用,反过来促进中学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新课程实验和新课程高考二者之间形成良性互动关系,推动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向纵深发展。
但是新课程高考是选拔性考试,它承担着为各种类型、各种层次的高校选拔合格新生的职能,它对高中新课程实验的测查只是终结性的测查。新课程高考的区分和选拔性质决定它不可能也不应该承担素质教育的全部,而新课程实验的重要思想之一是发展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及道德品质、合作协调等非智力因素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只有动态的过程性评价才能做到真实准确。所以新课程高考并不能全面测查新课程实验的效果,一些不属于高考范围的东西应当从高考中剥离出来。另外,如何解决新课程高考的统一性和新课程实验的多样性、选考模块和选修模块之间的矛盾,如何解决新课程高考选考科目之间、选考题之间的等值转换等问题,以及解决新课程高考的选拔性和发挥考生个性特长之间的矛盾,是2009年及以后高考需要进一步研究探索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