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深圳举行的世界大学校长论坛上,教育国际化成为共同的热门话题。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高等教育国际化已经成为大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出席论坛的大学校长们普遍感到,目前的高等教育国际化存在着诸多误区。因此,我们需要对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内涵有一个全面的重新认识。笔者以为,高等教育国际化至少应该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推荐链接:美国纽约理工大学校长:大学是国际合作最好温床
推荐链接:热议教育全球化:办全球化大学不是开麦当劳
推荐链接:世界大学校长论坛14日在深圳落幕 达成四项共识
第一,教育目标的国际化。让学生学会学习是高等教育的基本目标。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工厂时代正在过去。大学之所以为大学,正在于它能让学生学会学习。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饱和,知识爆炸,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似乎越来越无法跟上知识更新的速度。以技能培训为例,当今人们的工作变换频率越来越高,技术和工具改进周期日益缩短,任何有效的技能培训都会在3~5年间过期。于是,靠高等教育机构来重新培训已经完全不现实了。当今,人们普遍意识到,接受高等教育的目的,不能再停留于大师们滔滔不绝的渊博知识“广播”或技能“迁移”。人们需要的是在接受高等教育后能够成为有学习能力的人,即具有能够自我更新知识和技能的人。正因为如此,所以当今的国际高等教育已经瞄准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尽管培训工厂时代的某些功能还没有完全丧失,但已经不再是其核心功能,而且培训的目的也不再聚焦于传授知识和技能,而是转向授之以渔的新型高等教育。笔者称之为“超培训时代”或叫“后培训时代”的高等教育。这是后现代主义的高等教育理念,是未来高等教育将长期秉承的共同观念。
第二,教育资源的国际化。高等教育与其说是资源还不如说是服务。长期以来,高等教育被理解为一种稀缺资源。尤其在一些发展中国家,高等教育入学率偏低,资源型高等教育观念更是成为国民和大学治理者的普遍意识。当政府将大量纳税人的钱投入到高等教育中的时候,这种资源意识往往会更加得到强化。然而,今天的高等教育正在逐步摆脱这种观念的束缚,高等教育正在从资源型转变为服务型。而这种观念的转变正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基础。笔者称之为“后资源时代”或“超资源时代”的高等教育。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化趋势的加强,这样的后资源时代意识也正在越来越广泛地被世界各国的高等教育治理者所奉行。它带来的不单单是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全球化,而是文化的多元融合和不同制度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彼此兼容和共存。有意思的是,后资源时代的大学甚至热衷于提供大量奖学金来吸引非本国公民入学。这在资源型高等教育时代是很难想象和难以被接受的。然而,当人们普遍意识到,高等教育不再单纯是本国的资源,更是吸引各方精英、凝聚国际创新能力的时候,高等教育就完全超越了传统的“教育资源”观念。今后,这种超越资源型高等教育观念将进一步弥漫整个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