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指出:“儿童时期是人生发展关键时期。为儿童提供必要的生存、发展、受保护和参与的机会和条件,最大限度地满足儿童的发展需要,发挥儿童潜能,将为儿童一生的发展奠定重要基础。”但是,当前许多幼儿园仍然存在“小学化”的现象,过早地用小学课堂教学的形式来组织幼儿活动。许多家长也要求幼儿园早一点教幼儿学识字、学数学、学外语,这对幼儿的健康成长是不利的。
幼儿教育是养成教育。最重要的是培养他们良好的习惯,然后以良好的习惯为基础,逐渐养成良好的品质。如讲卫生、懂礼貌、与小朋友合作。在幼儿时期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在幼儿阶段非常重要。有的家长认为学的知识越多越好,这实际上一个很大的误区。知识并不等于智慧,知识并不等于一切。比如一些数学知识是很抽象的,孩子年龄小的时候不一定能接受,但年龄大一点时自然就会接受了。所以,有些知识并不是学得越早越好,一定要遵循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
现在的父母唯恐亏待孩子,因此过度地增加孩子营养,反而影响孩子的健康。肥胖主要是由吃得不健康、营养过剩引起的。过早地让孩子学这学那,会扼杀孩子玩的天性,容易造成孩子教育上的营养不良,会使孩子产生厌学情绪,不利于他们的发展。
去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布鲁金斯学会曾经发表了一份《向普及学习迈进——每一个孩子应该学什么》的报告。这个报告从0岁到18岁提出了7个维度的要求:身体健康;社会情绪;文化艺术;文字沟通;学习方法和认知;数学和数字;科学和技术。这些都值得我们借鉴和深思。
教师是办有质量学前教育的关键
教师是办好幼儿园的关键。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老师育人在精细处;孩子成长在活动中。
教师是办好幼儿园的关键。幼儿园老师要认识幼儿教育事业的重要性和幼儿园老师的职责。幼儿教师职业不同于一般职业,是关系到我们民族未来的事业。国家颁布了《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对幼儿教师的专业化提出了以人为本、师德为先、能力为重、终身学习的指导原则。我的教育信条是: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老师育人在精细处;孩子成长在活动中。教师能做到这些,学前教育质量就能大幅度提高。
幼儿园老师要热爱每一个孩子。幼儿园老师不能对孩子有偏爱,要对每一个孩子负责,因为每个孩子未来都是建设国家的栋梁。我们要相信每个孩子都有他自己的特点,相信他们都能成才。幼儿有丰富、细腻的感情。要注意保护他们的感情,不能轻易伤害他们。一个学生告诉我,几年前他带女儿瑶瑶(化名)第一次去幼儿园,看到一个老师走过来,孩子们都拥上去,去拉她、去亲她。瑶瑶也想过去和这位老师亲热,但没有挤进去。忽然,有一位青年老师过来了,瑶瑶就扑上去要跟这位老师亲热,结果这位老师没有理她,扬长而去。瑶瑶回来以后非常伤心,她说再也不上幼儿园了。其实,这位青年老师可能不是故意的,但确实伤害了孩子。孩子是非常敏感的,他们的感情是非常脆弱的,就好像幼苗一样,我们不能伤害他们,要时时注意保护他们的情感。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保护孩子的好奇心,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好奇心是每个孩子的天性,是学习的源泉,也是创造力的动力。要在保护孩子好奇心的基础上培养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兴趣是学习最好的动力。
幼儿园老师要善于组织孩子游戏,使孩子在游戏中学习,在玩耍中成长。让孩子在游戏、玩耍中认识周围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认识与同伴的关系,养成合作的精神。这样,孩子就会逐渐地从一个自然人成长为一个社会人。
(顾明远 作者系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中国教育学会原会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本文根据作者在2013中国学前教育年会上的报告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