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奠基中国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
相关推荐:教育回望:1950年“语文”替代“国文”
1951年学制部分内容
1951年后,为了响应国家提出的“教育为国家建设服务,学校向工农开门”的方针,在学制改革方案推出后,各地纷纷建立工农速成中学。“北京实验工农速成中学”是我国第一所工农速成中学,也是今天的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的前身。
1952年夏天,我从北京师范大学生物系毕业,由学校“倾斜”分配到“北京实验工农速成中学”当老师。同去的还有闫士文、钱金荣等7位同学。
当时,我父亲是民主人士,家里的生活条件很优越,我对工农群众并不了解。毕业时,我还烫着发卷呢。想到要去工农中学,和工农群众在一起,我有点忐忑。我想,得先把自己装扮得朴素点,于是就把卷发扎成了两个老老实实的麻花辫。
那时候,工中已经从西城区东养马营搬到位于海淀区的人民大学旁边。解放前,这一片儿都是坟地,很偏僻、荒凉。解放后也极少有公共汽车经过,只有32路设有一站。工中为表示优待,专门雇了3辆方头黑车到师大来接我们。
车到学校,我傻眼了。这哪是学校?没有校门,只有一左一右两根大方柱子,右柱子上挂着校牌。校园四周用铁丝网圈起,算是划定校址范围。校舍都是刨去坟堆后盖的简易房舍。条件太简陋了!我感觉有点泄气。
很快就正式上课了。工中的学生基本上都是农民和各行各业来的优秀工人,有的还是全国劳动模范,许多学生的年龄都比我大。刚开始,我挺怕学生,看到30多岁的男学生有些谢顶,我都不敢直视,就低着头上课。下了课,一抬头,呀!胡朝芝校长和夏加教导主任在教室后排坐着呢。
为了使我们这些新教师能更快地进步,更好地为工农教育服务,胡校长常常来教室听课,她对年轻人从来不吝惜自己的鼓励。除了鼓励之外,她还常常找我们谈话,安我们的心,说学校现在条件困难只是暂时的,以后一定会逐渐改善。
说学校条件差可不是夸张。工农中学要在3年时间内完成普通中学6年的学习任务,时间紧、任务重,可相应的教学设施却很不齐全。拿我教的生物学科来说,别说没有现成的实验器材和教具了,就连教材、讲义都是现编的。
没有教具,我有办法。学校原来不是坟地吗,学生在校义务劳动时总能从地里刨出很多骷髅,我拿来用高锰酸钾一煮、一拼,就成了极好的人体骨骼标本。学习脂肪组织时,我就上伙食组要来几片肥肉,让学生先观察,再放到玻璃板上碾平,搁在显微镜底下仔细看。
学校生物实验室里的教具都是我和同事们这样一点一点地积攒起来的“家底”,而这一切都是为了学生能够更好更直观地学习知识。
一个学期后,也许胡校长说前景、指方向对我们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我和同事们变得干劲十足,心里的那点小埋怨早丢到九霄云外去了。(本报记者 张滢 整理)
[链接]首个学制颁布
1951年10月1日,为了适应国家经济建设、社会进步的需要,确保广大人民群众能够受到应有的教育,提高工农干部的文化水平,中央人民政府公布了《政务院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
这是新中国的第一个学制。它包含了幼儿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各级政治学校和政治训练班、特殊教育等六大部分。
此次学制改革具有以下明显特点:一是突出了“教育为国家建设服务,学校向工农开门”的方针,保证了工农干部和工农群众享受教育的权利。二是确立了各类技术学校和专门学院的地位,保证了各种专门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培养,以适应国家经济建设的急需。三是高等学校类型开始向多样化发展,有利于培养国家需要的具有高级专门知识的建设人才。四是体现了民族平等、男女平等的原则。五是体现了方针、任务的统一性与方法、方式的灵活性。
从1952年起,学制改革开始在全国各地逐步推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