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教育人物 > 访谈
陈骏:办中国最好的本科教育 培养“六有学生”
2019-01-11  中国教育在线  

字体大小:

——中国教育在线总编辑陈志文专访南京大学原校长陈骏

  在钟灵毓秀、虎踞龙蟠的金陵古都,有一所历史悠久、声誉卓著的百年名校——南京大学。在一个多世纪的办学历程中,南京大学与时代同呼吸、与民族共命运,谋国家之强盛、求科学之进步,为国家的富强和民族的振兴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作为教育部直属的重点综合性大学,南京大学又在崭新的历史机遇中焕发出新的生机。在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中国教育在线总编辑陈志文对南京大学原校长陈骏进行了专访。


中国教育在线总编辑陈志文(左一)与南京大学原校长陈骏(右一)合影。

高等教育三大“关键词”:恢复高考、大学扩招、本科质量 

  陈志文: 

  改革开放40年以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2006年到2018年,您曾担任南京大学校长12年。您怎样评价这40年来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有哪些事情给您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对您影响较大?如果梳理几个关键词,都有哪些?

  陈 骏: 

  改革开放的40年,是中国奋发有为的40年,是中国腾飞跃进的40年。40年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中国的高等教育也伴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腾飞,获得了巨大的发展。从量的角度来看,中国的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化阶段迈入了大众化阶段,很快就会进入普及化阶段。从质的角度来看,中国的高等教育也走入了质量优先发展的阶段,追求高品质的高等教育。实现中国从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的转变,正在凝聚为中国高教界的共识。

  40年来,中国高教界有如下几件大事令人印象深刻。一是恢复高考。从破除“两个凡是”开始,中国迎来了思想解放。在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思想引领下,恢复高考可谓是一次重大的发展机遇和历史变革。40年的成功实践证明,通过高考,中国的大学选拔了成千上万的优秀学生,他们通过自己的学习和努力,成为了中国社会优秀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中国的时代发展贡献了巨大的力量。

  二是大学扩招。从1999年开始,大学开始扩招。扩招的目的不仅仅是简单地为了扩大高校录取人数,更是为了应对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是对高层次劳动者的极大需求推动的结果。时至今日,中国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接近普及化程度,大学为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源源不断地输入了血液,为中国特色社会建设事业不断向前拓进提供了最大的智力支撑和精神源泉。

  三是本科质量。中国的高等教育在扩大规模的同时,也紧密关注内涵的提升。近年来,在党中央的重视下,教育部连续出台了多个文件要求关注和提升大学的本科教育质量。本科教育的质量是举国上下极为重视的重大事件。我认为,本科教育是中国高等教育的根基,且事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之大局。本科教育质量的高低,将决定未来中国参与全球经济和技术竞争的位次和水平,决定中国创新战略能否成功实施。包括南大在内的一批一流高校,都在积极响应国家的要求,努力通过思想的凝聚、政策的推进、方法的创新不断改革、持续优化,努力办出高质量的本科教育,办出让人民和国家满意的大学教育。

守望大学的精神传统 坚守大学的理性本质 

  陈志文: 

  今年是南京大学建校116周年,历史跨越了一个多世纪,也积累了深厚的文化。从最早的校训“嚼得菜根,做得大事”,到现在的“诚朴雄伟,励学敦行”,都体现出了南大独特的精神气质。您如何评价南大?历史和文化赋予一所大学的是什么?

  陈 骏: 

  南大的百年发展历程是艰辛的,但又是不断奋发和进取的。历史和文化塑造了南京大学之魂,塑造了南京大学的独特精神气质。从最早的“嚼得菜根、做得大事”到现在的“诚朴雄伟、励学敦行”,其实都是南大精神的深刻凝结和体现。南大的精神就是南大的“味道”,一种精神的味道、价值的味道。从抗战时期坚守民族气节的南大名儒王伯沆,到拉开思想解放大幕的南大哲学系教授胡福明,再到潜心科研终获重大科研突破的南大物理系教授闵乃本……

  无数的南大人都在南京大学的精神光照下,孜孜以求、不断奋进。一个大学就是一个独特的精神宇宙。今天的南京大学,仍然在延续着百年来的悠长文脉,并以时代的使命激流丰富着南大的价值坚守。所有的南大人,在守望着南大的精神传统,更在守望着南大和中国的梦想和未来!

  陈志文: 

  从历史上来看,大学教育很早就已经萌芽,并经过了长期的演变和发展。您认为,大学的本质应该是什么?在当下,大学在服务于现代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如何追寻其本质?

  陈 骏: 

  近千年的大学发展,逐渐凝聚出了大学的三大功能: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但无论功能如何流变,大学作为一个社会的理性机构,追求理性、坚守理性、发展理性、创造理性应该是其本质所在。美国著名的高等教育学家布鲁贝克在《高等教育哲学》中说,每一个现代社会,都需要大学这样的机构来传递深奥的知识,分析、批判现存的知识,并探索新的学问领域,如果没有大学,社会的“涓细的智慧溪流”就会干涸。因此,无论大学的属性和功能是什么,大学必须坚守理性,必须基于理性来进行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这是大学的本质。

  当下,大学正不断涌入社会场域之中,不断介入到社会的服务体系之中,但大学的本质是理性,这决定了大学为社会提供的服务是一种“理性的服务”,它是一种有着理性思维支撑的服务,有着高深学问引领的服务,有着思想创新功能的服务。这样的服务才是大学所应该提供的服务,同时也是大学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

质量与公平 中国高等教育还面临哪些挑战? 

  陈志文: 

  40年来,中国高等教育获得了迅速的发展,普及率显著提高,但不少问题也越来越明显,如质量、公平等。您认为,目前中国高等教育还存在哪些问题与挑战?我们该如何应对?

  陈 骏: 

  1)首先可以围绕质量来进行分析。

  从教学上看,表现在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动力都不足。学生方面,经过激烈的高考竞争,进入大学后都有“歇一歇”的想法;更关键的是,整个基础教育灌输给学生的教育目标就是“考大学”,等到考大学的目标达成后,学生就迷茫了,不知道自己未来能干什么,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缺乏再学习的目标,因而学习动力不足。教师方面,由于科研为主的评价体系,教师对教学的投入也不足。由于师生的动力都不足,严重影响了大学的教学质量,出现了“水课”、“混课”等现象。改变这一问题,除了基础教育阶段要端正教育目标外,大学一是要对大学新生进行学业规划及职业辅导类教育,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二是要加强教学管理与评价,改变“严进宽出”的观念,不是所有学生都能毕业,学习不达标的学生会被淘汰;三是要注重教师教学,将教学态度和教学效果等作为评价教师的重要标准。

  从科研上看,我国的科研产出数量庞大,这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在有一定数量基础后,应该加强质量,比如在评价一所学校、一位教师的科研水平时,更看重质量指标,更看重科研的理论价值及对实践的影响力。

  2)其次可以从公平的角度加以分析。

  公平问题,一是体现在地区之间高等教育资源不平衡,如东中西部间、不同省份间,高等教育的数量与质量都有差异。

  二是体现在不同类型高校得到的资源与经费不同。这些状况有些是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结果,有些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效率优先”的高等教育发展政策的结果。解决的方法,主要靠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国家的宏观调控。

  三是体现在不同人群的入学机会以及学业成功机会不等,如农村孩子考上好大学的机会偏少,来自偏远地方的学生在大学中存在学习不适应、学习困难等问题。为解决这个问题,国家已经采取了很多政策,如面向农村学生的专项计划,使得一些农村考生可以享受降分上名牌大学的机会。从学校层面说,要关注这些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为适应不良、学习困难的学生提供学业辅导和学习支持。

高等院校的发展与变革 建设一流大学、培养一流学生 

  陈志文: 

  “双一流”建设是目前中国高等教育领域的热门词,您如何评价“双一流”?对于211、985工程,您又如何评价?

  陈 骏: 

  “211、985工程”很大程度上提高了高校的科技创新能力,让重点大学在国际竞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也存在竞争缺失、身份固化等弊端。“双一流”建设实行五年一评、开放竞争,激起了高校的建设热情。但是,优胜劣汰如何操作,如何评价,如何动态支持,国际标准与中国特色如何权衡,显得尤为重要。国家重点建设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这对高校来说是很大的机遇,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高校是国家重器、更是人类千年文明的结晶,其核心使命是立德树人,要积极寻求变革,要把握住主动权,办学自主权要落实到实处。

  陈志文: 

  “双一流”建设强调特色,您觉得南大最突出的特色或特质是什么?

  陈 骏: 

  南大是一所历史悠久、声誉卓著的百年名校。作为排名全国前列的“双一流”建设大学,在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各个领域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各项办学指标和综合实力均位居全国高校前列。学科发展方面,文理是传统优势,但一些新兴学科也有很好发展,目前的发展方针是“加强应用、注重基础、发展边缘、促进联合”,希望将南大建成我国重要的科学研究中心。人才培养方面,南京大学始终坚持育人为本,提出了“办中国最好的本科教育”的奋斗目标,在本科教学上取得重要成绩;目前又在推行系列研究生教育改革。“诚朴雄伟,励学敦行”是南大的校训,“嚼得菜根,做得大事”反映了南大师生的风貌。

  陈志文: 

  “双一流”启动,全国掀起一场人才大战,您如何评价这一现象?相关部委日前陆续启动了各种人才评价方面的新政,比如“去四唯”,为什么我们在人才评价中出现四唯的问题,不唯这些,应该怎么办?是否可以确保公平?

  陈 骏: 

  大师是大学的灵魂。重视大学教师队伍建设,精准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决不是简单的“挖人才”、“挖团队”这种短期行为就可以实现的。人才合理流动可以提高人力资源的配置和利用效率,但无序的“挖人”,可能是一种零和博弈,并不能提高我国大学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而且往往会在无序的流动中会浪费资源、重复建设,“交易成本”很高。而且,这种流动主要是往东部地区流动,会加剧地区不平衡。

  “去四唯”不是完全推翻原来的人才评价机制,而是去“唯”。人才不是简单的“论文、职称、学历、奖项”就能完整评价的,要加强师德建设,完善多元人才评价机制,全面展现教师的才能和水平。要认识到“评价”不是目标,评价只是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力的手段,要摆正评价的位置。

  陈志文: 

  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您曾提到过,培养一流的学生是建设一流大学的最根本的任务。在您的心目中,什么是一流的学生?您能否介绍一下南京大学在一流学生培养方面的经验和心得?

  陈 骏: 

  一流大学必须培养出一流学生。我把一流大学培养的一流学生概括为“六有学生”。具体而言,一流大学应当培养出有理性、有追求,有担当、有作为,有品质、有修养,能够成为新时代各行各业的领军人才,引领社会发展,为人类共同进步谋福祉。

  为了培养出这样的学生,南京大学努力克服传统的本科教育的弊端,力图在解决8个“分离”上下功夫,取得了较好的进展。我们所着力解决的“8个分离”是:学科建设与本科教育的分离、科研与教学的分离、教与学的分离、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分离、知识教育与思政教育的分离、学与做的分离、本科生与研究生的分离、信息技术与教育实践的分离。举例来说,我们在第一个分离“学科建设与本科教育的分离”上,提出了如下的解决思路或思想:

  1)把本科教育视作学科建设的关键内容;2)强调要以一流学科建设带动一流人才培养;3)突出以一流本科人才培养来支撑一流学科建设的观点。

  总之,找准当前本科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针对问题的解决路径,南大在培养一流本科人才上近年来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我们仍将继续围绕一流大学本科教育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关键问题进行审视和思考,不断解决、不断突破,努力提升一流大学在一流人才上的造血功能。

  陈志文: 

  您在南京大学就任时,曾推动了“三三制”本科教学改革。南大做出这样改革的初衷是什么?这次改革产生了怎样的效果?您认为,对于其它中国高等院校来说,最值得借鉴的有哪些方面?

  陈 骏: 

  南大推动“三三制”本科教学改革,其实源于三个方面的考虑。一是教育理念的深化认识。我们过去的本科教育非常强调课程、教师、教学,但很少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以学生为中心、聚焦学生的发展是现代教育的核心主张,但如何落实,的确对我们的实践提出了挑战。二是时代发展的紧迫要求。今天大学生所面对的世界是多元的、变化的、开放的,那么,我们的本科教育必须要适应时代的发展,要为学生提供“不过时”的教育。三是南大历史的深度审视。一百多年前,时任南高师教务长的陶行知先生提出了把“教授法”改为“教学法”,进而提出“教学做”三合一的主张,后来的南大本科教育提出了“三元融通”思想。因此,“以学为核心,强调融通整合”的教育思想是南大本科教育血脉深处的基因,这也为“三三制”的构建提供的历史养料。

  “三三制”其实强调为学生的本科教育提供三个发展阶段,为学生的毕业选择提供三个方向。这样的本科教育体系架构,体现了对学生的关注,体现了个性化、开放化、多元化,体现了融通的思想取向。“三三制”改革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学生学得更有兴趣了,学生发展得更自由了,学生学习效果更优质了,南大本科教育的面貌焕然一新。“三三制”本科教育改革成果荣获全国高等教育优秀成果特等奖。

  我认为,“三三制”改革的成功可以凝聚出“三个回归”的经验,以供其他高校借鉴。一是回归学生。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发展人,本科教育只有围绕学生的特点、需求和发展来加以设计,才能真正取得成功。二是回归常识。教育改革和实践不是跟风,不是炒作,而是要踏踏实实地回到教育的根本上来思考,思考如何让学生学得更加充分、学得更有兴趣、学得更有收获,这些思考是对常识的思考,但更是对常识的坚守。三是回归历史。任何一所大学的本科教育改革一定要扎根本校历史、关注本校历史,要在本校本科教育的思想土壤中生发和拓展出新的理念,构建出新的举措,但对历史的深耕其实是对学校特色的坚持,更是一种最深刻的创新!

对高考改革的思考:总结经验、应对挑战、重视规律 

  陈志文: 

  2014年浙江上海率先启动了高考改革,对于目前的高考改革方案,争议不小,您如何评价目前的高考改革?有什么建议?

  陈 骏: 

  作为被社会认为是相对而言最为公平的招生考试制度,高考制度受到了我国广大民众的拥护。之所以启动高考改革,究其原因,再好的制度实行久了都会出现弊病,或者说背离了制度设计的愿望,更何况高考这样影响重大的制度。而在改革伊始,制度设计受诸多因素制约和影响,出现不协调在所难免。而高考改革选择在上海市和浙江省试点,而且两地的方案存在较大差异,也正是基于此点考虑。要保证高考改革预期目标的实现,可能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一是及时总结上海市和浙江省高考改革的经验,各省市及时完善调整各自的高考方案。在各项改革中,高考改革是最复杂、最敏感的一件事,因为对它上涉及到高校人才的选拔,对下它是基础教育的导向。同时,它确确实实地涉及到千家万户,涉及到每个孩子的前途。在高度重视高考改革的同时,还要注重高考方案设计的专业性、可行性和公平性。

  二是面对高考改革,学校积极应对新高考对教学管理、学生管理、课程建设、学科建设、师资建设、绩效考评带来的挑战。在新高考的背景下,既要加强教学研究,提高教学领导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同时也要进行考试研究,学会分析试题考查的认知能力,并培养学生学会按照认知能力要素分析和回答试题。

  三是重视人才培养规律,要切实关心高校对人才选拔和培养的要求。新高考的3+3方案原本是为考试提供更多的选择,但是在总分录取模式下却出现了“物理之殇”,这将严重影响高校对理工科学生的培养。因为物理是科技教育的基础学科,理工类大学的多数专业需要考生有物理基础。同时,由于师资水平的限制,高中能够供考生选择的科目组合实际可能非常有限。而优质师资的培养,不仅是师范类高校的责任,综合类大学也责无旁贷,尤其是基础学科实力雄厚的高校。这既是服务于高中师资队伍建设,更是提升高校生源质量乃至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所在。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南京大学校长陈骏:"双创"人才培养的供给侧改革
· 时评:喧嚣的校长新闻透露什么
· 南京大学校长陈骏:将“双一流”作为下一步发展的催化剂
· 南京大学陈骏:要营造大师级人才成长的环境和氛围
· 南京大学校长系围裙秀厨艺 学生称"很萌很V5"
· 2013级新生开学典礼南京大学校长陈骏演讲
· 陈志文:高校应有所为有所不为|2019西部论坛
· 陈志文:出国留学不能只算经济账
· 中国教育在线总编辑陈志文:高考的首要任务是服务高校人才选拔
· 人民日报时评:陈志文撰文呼吁高考改革需要宽容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加强中小学校党建设工作
·做好普通中小学装备工作
·治理有偿补课和收受礼金
·高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