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师范教育 > 教师新闻
师范教育往哪儿“转”?
2016-01-07  中国教育报  

字体大小:

  近日,华东师范大学明确,2015年起逐步缩减师范类本科招生,学校成立教师教育学院,师资培养将统一纳入教师教育学院进行研究生教育。华东师大的此项改革,引起了社会对师范类院校改革的关注。

  那么,师范院校为何会转型?师范教育现状如何?师范教育该怎么办?改革将向何处去?一连串问题随之而来。

  许多师范院校纷纷升格改名

  记者了解到,实际上,从本世纪初开始,就已有大量师范院校纷纷缩减师范生招生比例或者向综合性高校转型。

  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湖南师范大学校长蒋洪新介绍说,自上世纪末、本世纪初以来,我国逐步开始在层次和机构上调整,实行由“三级”向“二级”乃至“一级”的师范教育体系过渡,逐渐形成以师范院校为主体、其他高等学校参与的开放性教师教育体系。在这一过程中,中师消失,很多师范院校通过合并、转型、升格,变成了综合性高校,不再以“师范”命名。如湖南省,上世纪90年代最多时有14所师范院校,升格后只剩下4所师范本科院校,并且也都向学科综合化发展,非师范专业数和学生数都超过了师范教育。

  据了解,一些著名师范院校已经向综合性高校转型。早在2002年,北京师范大学在其百年华诞之际就明确提出,将在未来15年内,建成为一所综合性、世界知名的研究型大学,受到教育界广泛关注。

  如今,北京师范大学已经成为一所名副其实的综合性高校。北京师范大学招生办主任虞立红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北京师范大学有57个本科专业,其中只有14个招师范生,其他是非师范生。从2013年毕业生的情况来看,非师范类学生只有10%进入到教育系统工作,其他都是到各专业对应领域工作。

  “原来的许多师范院校纷纷升格改名,把精力放在搞综合性大学上,师范教育明显削弱和边缘化,一些招生规模较少、办学效益不好的专业,如生物、地理、思想政治教育等专业大都被停招。”由原零陵师专升格的湖南科技学院副校长李常健说。

  记者了解到,各师范院校师范生比例正在下降。在江苏省,2015年招生,南京师范大学师范生约占20%,江苏师范大学占25%,淮阴师范学院不足25%,南京晓庄学院不足20%,盐城师范学院则不足15%。在湖南省,1958年就开办师范教育的邵阳学院,目前正大力发展工科专业,57个本科专业中,只有2个纯师范专业,12个师范与非师范兼招的专业,在校师范生5000人。

  根据不完全统计,各地方师范院校的非师范专业占学校全部专业的比例已经达到60%到70%,非师范专业的在校学生也已经超过50%。这表明,地方师范院校的发展实际上已经进入综合化的发展阶段。

  那么,这些师范院校为何会缩减师范生招生比例或向综合型高校转型?

  在邵阳学院副校长向文江看来,一方面是高校要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大批应用技术型人才;另一方面是师范生供需矛盾突出,近20年来,教师需求数急剧下降。

  蒋洪新认为,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一是师范院校有拓展办学空间、提升办学层次的主观需要,但是在升格的过程中,很多学校片面地理解了大学发展,认为综合性发展才是大学发展的方向,才能提升大学的办学水平与竞争力,因此纷纷谋求综合化。二是顺应教师专业化趋势,教师培养体系由原来的师范院校体系向开放的教师教育体系转型,客观上促成了这一现象。三是各师范院校面对大学扩招和学生就业多元化的不得已之选择。一所动辄上万人的高校,全部办成师范教育既不现实也不可能,只能走综合化道路。

  有的学校师范毕业生从教率不到三分之一

  “几次专业调整,我们都考虑过砍掉师范专业,特别是地理、历史这些办学效益不明显的小专业,但是不忍心。”向文江说,邵阳学院是地方师范院校升格后,湖南少数几个办师范专业坚持得比较好的高校,“许多学校忍痛割爱,但邵阳学院还在努力保持师范特色”。

  但如何适应新形势,又巩固师范特色?邵阳学院的做法是实行“专业+辅修”培养模式,学生以普通专业招进来,按普通专业培养,对有志于师范教育、本人条件(语言表达能力、形体、志向等)好的,又愿意到县以下基层学校工作的,按每个专业30%到60%比例选拔出来,辅修师范专业。

  “这一项,我们是学校自己拿钱来培养,近10年共投入1000万元以上。学生有了多种选择,既可以从事本专业,也可以从事教育工作。”向文江说,“这是我们在师范院校生存与发展问题背景下探索出来的一条路,如果我们不这么做,可能很多师范专业早就消失了。像地理、历史这样的小专业,如果按照师范专业招生,招生规模太小,办学成本太高,学校根本承担不起。”

  实际上,师范教育面临的尴尬不止如此,在人才培养上,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向文江说,目前师范教育,一是存在与地方需求对接不够的问题,培养的人才接地气不够,与中小学课堂脱节;二是入口参差不齐,有的学生其实不符合教师的基本要求,但也被招进来了;三是实践不足。

  蒋洪新告诉记者,目前湖南4所以师范命名的本科院校,大体上还保持了原有的教师教育特色,但总体来看,师范教育的问题还是比较突出:一是师范教育的地位有所下降,普遍表现为教师教育师资人员老化、力量弱化;二是师范教育改革的力度不大,基本上是维持传统的培养模式,难以适应新时期新型教师培养的要求;三是生源质量得不到保障,现有条件对优秀生源缺乏吸引力。这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又制约着当前的师范生培养质量。

  “在人才培养上,也出现了优质师范毕业生短缺与城市学校高层次、高质量教师需求之间的矛盾,学生就业意向多元化与基层特别是农村学校师资短缺之间的矛盾。”蒋洪新说。

  “从我校情况来看,师范毕业生从教率不到三分之一。”李常健说,一方面基础教育教师缺编严重,但还是有相当大一部分毕业生不愿当教师,主要因为教师工资低、工作繁杂、社会地位不高、晋升职称难、发展空间不大等,“教师职业是许多师范毕业生最后无奈的选择”。

  “师范教育不能削弱,只能加强”

  国家层面上的师范教育改革其实已经开始。从2015年起,教师资格政策开始调整,由以前各省自主组织改为全国统考,同时打破中小学教师过去的“铁饭碗”,实行定期注册制度。目前已有22个省份推进试点改革,2016年这项制度将全面推行。

  蒋洪新认为,国家进行教师资格政策改革,一是基于推进教师教育专业化的需要,使教师这个职业向律师、医生等从业资格认证颇为严格的职业靠近,提高教师职业的准入门槛,破除教师资格终身制;二是促进师范院校进行教师教育培养模式改革,提升师范生整体培养质量;三是引入竞争机制,吸引更多的非师范专业学生报考教师资格证,有利于教师队伍组成多元化,提升教师队伍的质量和水平。

  “但是,考试的意义还是有限的,依照国外教师教育的惯例,非师范专业的毕业生要申请教师资格证书,必须到相关师范院校接受一定时间的教育理论学习和教育实践,方具有考试资格,我们相信这一制度在以后会逐步变得更加完善。”蒋洪新说。

  “当前,师范院校教师教育改革和发展还需要着力理顺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精英教师培养与合格教师培养的关系,注重学科教学与教育科学整合、教育理论素养与实践素养融合。”蒋洪新说。据悉,未来一段时间里,湖南师大将进一步加大教师教育改革力度,主要举措包括:切实加强通识教育;着力提升师范生综合素养;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密切学科教学与教育科学之间的联系,等等。

  “师范教育不能削弱,只能加强。作为师范院校,要进一步强化自己的教师教育特色,注重内涵教育,在提升办学层次的同时,更要提高教学质量,吸纳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优点,培养适应基础教育改革需要的人才。”蒋洪新说。

  “师范教育必须改革,但教师教育要有相对独立和完整的体系;要将师范性与学术性有机结合起来,注重培养具有专业化水准的教师。要高度重视教育实习,训练和培养师范生的教育教学技能。这样,我们才能构建融师范性、学术性、应用型为一体的开放性的新型师范教育体系。”李常健说。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师范教育如何转型升级?——专访湖南师范大学校长蒋洪新
· 师范类教育将控制规模提升人才培养层次
· 北师大校长寄语毕业生:奔向基础教育广阔天地
· 教育部促精品课程建设 开展高校师资网络培训
· 支持师范教育发展 服务教师队伍建设
· 本科师范教学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育科学关系
· 杨东平:免费师范教育对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纠偏
· 好老师的“四有标准”与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组图
· 老师写评语像蟹爬学生看不懂 折射师范教育缺位
· 第二届教师教育专家委员会成立 27位专家受聘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加强中小学校党建设工作
·做好普通中小学装备工作
·治理有偿补课和收受礼金
·高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