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义务教育阶段,一些民办学校比公办学校更受老百姓欢迎,如何看待这一现象?新课程改革如何与高考制度接轨?推动教育公平的过程中,如何关注超常孩子的发展?……昨天是上海教育博览会开展第二天,本次博览会特设长三角教育论坛,浙江省教育厅副厅长张绪培、江苏省教科院副院长杨九俊、上海市教委副主任尹后庆,围绕教育热点问题与上海中小学教育界代表互动交流。 “好学校”需重新定义
问:老百姓有个感觉,在义务教育阶段,似乎民办学校的质量比公办学校好,是不是这样?
张绪培:我不太认可这种说法,公办学校也有办得很好的。中小学教育已全民普及,所以,什么叫好学校,应该重新定义。我们的学校应该是各异的,能够满足不同学生需求的,所以很难说什么学校好或者不好。同样一个学校,不同的学生去,最后效果是不一样的。浙江现在倡导“没有最好的学校,只有最适合的学校”,引导家长找到适合自己孩子的学校。
尹后庆:教育的需求是多样化的,多样化的需求应该有地方得到满足。不少民办学校办得有特色,符合了家长选择的愿望,它们是公办学校体制必要的补充。
以人为本看待教育
问:苏浙沪三地都在进行新课程改革,怎么理解新课程和高考制度之间的关系?
张绪培:浙江的高中普及程度已达96%,高中新课改,就是让孩子们在共同学习的基础上有选择地学习。当教育到了普及阶段,如果教育组织形式不作相应变更,那就是落后的教育。我们要让高考制度与新课程改革接轨。浙江的高考方案是分类测试,分批录取。
尹后庆:教育有丰富内涵,在学科知识学习中,包含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内容,整个教育过程应体现和落实这些内容。但是,考试只能对知识掌握的量进行测量,业内把这种测量称为“高利害测验”,因为这种测验的结果会对学生的命运产生影响。“高利害测验”同我们整个教育目标始终处在矛盾之中。如何解决?最好的办法就是全社会都充分理解教育育人的本质,以人为本看待教育。
给超常孩子成长土壤
问:政府努力推进教育公平,但是从常规分布来看,每一届都有5%的超常学生,这种学生在教育公平的大格局下如何发展?精英教育怎样开展?
张绪培:长期以来,我们对精英人才的关注点是他解题的能力。事实上,解题能力并不是精英的本质属性。一个智力超常的孩子,要让他在各个阶段都得到充分发展,而且在“特长”部分得到最充分发展,这样“精英”就冒出来了。
尹后庆:对于超常学生的培养,我们考虑从高中教育做起。首先,我们要求,高中校长和老师,不要把升学率,把重点大学的升学率作为学校的努力方向;不要把提高学生的竞赛得奖率,作为学校的努力方向。其次,学校的培养模式并不是单纯地让学生“接受”,而是接受式学习与探究式学习交错进行,同时让学生有更加丰富的课程资源可以享用。另外,在培养过程中,高中、高校、科研院所能结合起来。我们想从这几方面形成一系列改革方案,推动高中在培养拔尖学生方面有所突破。
杨九俊:政府提供的义务教育服务是基础的服务,这种服务现在还没有顾及到特殊孩子的发展。但是,如果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能针对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那么特长学生就会得到关照。很多老师正努力地这样做,有的做得很成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