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远程教育 > 教学研究
简论远程教育师生之关系
2002-07-05    

字体大小:

陈乃林 Chen Nailin

(江苏广播电视大学,江苏南京210013)

(Jiangsu  RTV  University,Nanjing 210013)

  【摘要】关于师生关系的单一主体现存在明显的片面性,教育教学本质上是学生在教师指导、帮助下构建自身素质结构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实践活动,因此关于师生关系的双主体论比较符合实际。现代远程教育的师生观仍然具有双主体论的基本内涵,又有其自身的特殊性。

  【关键词】师生关系;双主体论;远程教育师生观

  【中国分类号】G724.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179(2002)03-0028-03

  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对基本矛盾,当然,师生关系也是我国教育界长期以来容易引发讨论的一个基本现象,而远程教育的师生观还有其特殊性。笔者不揣冒昧就此发表一孔之见。

  以往的师生观往往持单一主体观,主要表现在:或者承认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主体,学生则是被动接受的客体,教育就是教师对学生的训练、管理与控制;或者认为学主是教育的培养对象、培养目的,一味强调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单一主体观的这两种表现都有其一定道理,但又都有一定片面性。应当取其合理的部分,克服其片面性。

  笔者认为,第一,教师与学生的双主体论应是比较客观、科学地认识和处理教育过程中师生关系的一种认识,这是因为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实践活动,教师和学生都处在认识主体的地位,认识的对象是未知的事物、客观的世界,这种认识的对象是客体。第二,教育的特殊性又在于这种社会实践活动是在教师的带领、指导、帮助下去认识的,因此师生间主次有所区别,但这种主次是主体关系间的区别,而不是主体与客体的区别。第三,师生的主体性可以表现在师生问的交往,也可表现在生生间的交往,还表现在学生通过多种媒体进行的各种交互,目的都在于变未知为已知,从必然走向自由。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的主体作用表现在:一是帮助指导学生认识世界、发展情感、提升能力。学生要发展自身素质,构建自身素质结构,不可能完全自发地实现,必须要有教育机构与教师的管理、指导和帮助。这里,教师作为闻道在先、术业专攻的社会角色,应当也能够承担这样一种社会责任,并发挥其应有的社会作用。而这种社会角色、社会作用正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体现其主体地位、主体性的有力证明,忽视或者否定这一点,教育教学就不成其为师生双边交互的活动和过程,教育活动就不复存在,教育过程就不能继续。正是教师的这种指导与帮助——体现教师的主体性,才使得教育教学活动区别于人类社会别的认识活动。

  从宏观教育管理、教育决策的角度看、教师的社会角色及社会作用,本质上是由国家意志和社会公共利益决定的。远程开放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方向、基本目标、基本规格,必须符合国家的教育方针、教育法规,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合格人才。教师所拥有的知识在很大程度上是人类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概括,具有事实价值和理论价值,代表了社会价值体系或社会价值规范。这本身就是一种权威性、主体性的象征。教师作为教学计划、课程教学的执行者和实施者,正是在这样一个总体社会背景和法制框架范围内运作的。毫无疑问,合方针性、合目的性则是对教师各种教学行为的必然要求。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的社会角色、社会作用,实际上也是国家意志在微观领域的执行者、社会公共利益在教学领域的体现者,而决不是单纯的个人意志、个人行为。教师的这种主体地位、主导作用决不能因教学组织形式的变化而有本质改变。

  教师这种主体地位和作用,同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是相辅相成、相伴而生的,它并不否定和排斥学生的主体地位。因为学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是具有主体意识、自觉思维的人。在实际生活中往往有这样一种现象,由于受种种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有些教师可能实行一些违背教育规律的人为的管制,因而可能对学生的身心发展带来某些不利影响。从总体上讲,这些都不足以混灭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人们发现,在同一个教师管理的同一个班级的学生,他们最后发展的结果并不是一样的。这个事实证明,学生的自身因素、主观能动性仍然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应该看到,随着教育活动的发展、学生素质结构的构建,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是逐步体现的:①对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传授的知识和施行的教化,学生有个接受、消化、理解和吸收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各个不同的个体是存在明显差异的,其结果也就决定了学生学习成效的差异,认知水平的差异,素质结构及素质水平的差异。这些差异从根本上说就是学生主体作用、主体性的客观反映。②学生通过对所学知识和所受教化的理解和思考,举一反三,移植嫁接,融会贯通,触类旁通,基于所学、超越所学,形成了自身新的知识和能力,新的道德和情感境界。③随着知识的增进,能力的提高,个性的发展,学生的选择性、鉴别力逐步提高,这里包括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粗到细,由表及里的加工提炼、概括判断,逐渐形成了各具鲜明个体特色的专业特长、兴趣爱好、个性特征。鉴别力是选择性的前提和基础,选择性又是形成专业特长、个性特征的条件和途径,而鉴别力和选择性正是学生主体性的典型特征和显著标志。④学生的主体性还表现在实践性上。教育本质上是人类一种特殊的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实践的教育活动,不仅在于认识世界,而且还在于改造世界。教师教是为了学生学,学生学是为了实践用。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技能分析和解决现实生活、生产、工作中的问题,这既是教更是学的根本目的。如果说在普通的中、高等学校的教育活动中,学生认知活动的实践指向性还是属于初级的初步的社会实践活动的话,那么在以成人为主要对象的远程开放教育机构,学生的认知活动和生产实践的密切结合就是一种常见的重要的现实。

  有的论者认为双主体论仍然有它自身逻辑矛盾,而提出了交往的教育过程观,用以解决教师与学主教育过程中的相互关系。这为人们认识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马克思曾经说过,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关系就是社会的交往关系,人在社会交往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亦即价值存在,这就是人的本质。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解释教育活动、教育过程,认为人类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交往,在一定意义上说,是人类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这种观点是正确的。但必须指出,这只是从一种维度、一种视角揭示教育的特征,它不能概括、也没有完全揭示教育的本质特征。教育本质上是人类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实践活动,而交往则远远不能概括、也没有揭示这种本质性。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浅析基于网络的远程教学模式
· 全球最大教育网络引入思科新系统
· E-learning的整体特征分析
· 开放教育形成性成绩及基本考核模式研究
· 网络时代教学设计理论发展应关注的问题
· 网络学习监控初探
· 论远程开放教育中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 西部远程教育的网络学习环境调查与分析
· 对网络教学评价策略的研究
· 网络教学不是目的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加强中小学校党建设工作
·做好普通中小学装备工作
·治理有偿补课和收受礼金
·高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