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征文通知发布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远程教育 > 教育信息化
扬信息风帆 开教育新路
2001-11-26    卢丽君 刘宁

字体大小:

  ★全市中小学计算机总量达2.2万多台,有专用计算机教室520间,多媒体电教室150间,教师电子备课室100多间;

  ★已建成校园网的学校20所,272所中学、230多所小学能用电脑上互联网。中小学上网率为75.3%,小学上网率为10.3%;

  ★1999年7月已开通“泉州市教育信息网”,访问量近20万人次。有100多所中小学建立了自己的网站(主页)。


  美丽的泉州,闽南沿海一颗耀眼的明珠。在唐宋时期,泉州便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发达的海陆交通带来了教育的繁荣兴盛;而如今,泉州人又以他们的睿智和爱拼敢赢的胆识,开辟了一条信息化的快车道,为泉州的教育现代化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教育局局长是“一号网虫”

  和泉州的空气一样,泉州的教育是清新袭人的。虽然现在看来,光纤引入校园网,千兆到楼、百兆到桌面,在泉州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但对泉州教育者来说,在90年代初,就要敢为天下先,作出大力发展信息技术教育的决策和实际行动来,需要的就不仅仅是一股敢干敢拼的魄力。

  刚到泉州,便听说泉州有个众人皆知的“一号网虫”。他不是别人,正是市教育局局长郑建树。他每天都要上网和全国各地关心教育的网友讨论教育热点问题。教育局局长对互联网那么情有独钟,这还是头一回听说。也许是大海赋予了泉州人宽广的胸襟和开阔的眼量,和郑建树一样,泉州的其他教育决策者也敏锐地触摸到了时代的脉搏,及时瞄准了教育信息技术这个现代教育的制高点。他们认识到了教育信息化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切入点,认识到了惟有信息化才是新时代教育发展的最大契机。无疑,这是一群能深刻把握理想和现实的开拓者。

  郑建树说得好,抓信息教育,不是三分钟热度,只有像前几年抓“两基”那样的干劲、那样的魄力、那样的充分发动,才有可能做好。泉州南安市在1999年南安教育信息网开通之时,就喊出了“励志有为、聚力育人”、“拿明天的钱办今天的教育”的口号。就这样,动力、人力、财力、物力、合力,五股力量拧成一根绳,在震天的劳动号子中,拉出了信息教育的大航船。

  100万养老金捐给教育

  不可否认,作为著名的侨乡,泉州发展信息教育有它得天独厚的优势。在海外打拼的华侨,都有一颗爱乡爱教的心,素有捐资助学的好传统。在泉州教育者的眼中,分布在世界各地的600多万泉州籍华侨华人,正是泉州发展信息技术教育的一块难得的富矿。

  在泉州的晋江市,学校要建一间电脑室,教委只出10万元,其余的由学校自己向社会筹措。目前华侨仅对晋江的捐资就达8000多万元。在富饶的泉州,过上好日子的百姓都没有忘了教育,大家都为教育捐物献力,这在泉州已蔚然成风。晋江教委主任记得清清楚楚,庆莲寺的主持为一所乡间小学捐赠了5间电脑教室,还有灵源寺拿出20万元给了灵水中学。最难忘的是,杨带村一位花甲老人把自己的100万元养老金拿出来办了教育,他还发动全村人都来贷款捐助学校。

  正是这些永不枯竭的大河、小河、溪流,为泉州开展信息技术教育提供了最初、最基本的资金来源。信息技术教育初成规模后,仅靠民众捐助便有些捉襟见肘了。颇有市场头脑的泉州人又把眼光投向了更远。南安市教委制定了“六个一点”筹资方案,即“学校挤一点、镇村拨一点、社会捐一点、商家赊一点、银行贷一点、教师借一点”。在短短两年时间里,南安便为中小学配备了7000多台电脑;晋江50%的中学拥有了多媒体教室,今年中小学已基本实现了校校通。

  办教育应该充分借助各方面的力量,对此泉州人深有感悟。“君子善假于物”,教育也要敢于“傍大款”。教育是社会的系统工程,仅靠教育部门单枪匹马、孤军奋战绝对不行。取之民,为之民,泉州经济再发达也需八方支援。

  “因特网上卖泥巴”

  因特网连通了泉州500多所中小学,也让教育行政事务管理“奔腾”起来。目前,泉州各教育部门已全部实现了信息化工程。听说过“因特网上卖泥巴”吗?这就是泉州德化市运用网络进行电子商务销售陶瓷的真实写照。德化这个陶瓷名都,却苦于崇山峻岭,交通闭塞。互联网在为德化陶瓷赢得市场的同时,也给德化山区的教育带来了春天。

  德化的教师说,互联网是德化教育的宣传车。德化教育办得好,全国各地来观摩研讨的队伍不下150批次,但更多的同行是通过上“德化教育信息网”来学习交流,教育的成果飞出了大山;德化的教育官员说,互联网是行政事务管理的好秘书。过去开一个会,从通知各校领导到赶来开会,要5天时间,而现在通过互联网开网上会议仅需两分钟。

  不出山知山外事。德化教育者的视野开阔了,观念更新了。他们把2002年定为“德化教育信息年”,在这年他们将拿出800万元购买1600台电脑,帮助政府把各学校的电脑配齐,以缩小和沿海学校的差距。他们明白信息化才是教育落后的山区追赶发达地区的快车道。

  一线教师也是技术行家

  不论何时何地,人总是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在泉州,几乎每个校长都向记者谈到人才建设的重要性和求贤若渴的愿望。他们一方面从高校引进计算机专门人才,一方面加强在职教师的培训,使一线教师在成为学科教学能手的同时,也成为现代教育技术的行家。

  泉州七中从华东师范大学引进几名优秀的计算机本科毕业生,1998年就开始对学校教师进行培训。目前,培训覆盖面从原来的35%扩大到96.5%。晋江市则采取重点培养的方式,1998年从当年的师范毕业生中选取50人进修外语和信息技术;第2年又从在职教师中抽出30多人进行培养;然后由点到面,逐步推进。

  习惯了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就上课的泉州教师们,在遭遇现代信息技术教育时,表现出了极高的热情与主动。在参加本校培训的同时,许多教师还主动参加社会上开设的电脑学校和电脑技术培训机构的自学培训,有的还通过了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和全国计算机水平考试。泉州七中就有80%的教师获得了计算机等级证书。

  学校想了不少招数来激励教师学习信息技术。比如,教师购买一台电脑,学校就补贴1000元;学校还常常举行各种计算机竞赛。这样,教师们学起来更带劲了,还出现了青年教师帮助中老年教师学习的良好氛围。

  “我们的计划是,到2002年,实现中青年教师全员培训电脑信息技术的目标。”郑建树说。

  聚万千浩瀚资源

  语音室、多媒体教室、电子备课室、图书管理中心建起来了,接下来该如何用?泉州教育人在体验完成硬件建设的喜悦后,很快认识到硬件只是完成校园网建设的第一步。能否充分发挥它在教学科研、教学管理方面的效益,关键在于软件方面(尤其是教育资源库)的建设水平和应用程度。

  泉州一中在1999年1月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成立初期,就掀起了教师学习多媒体教学的热潮。和大多数学校一样,在建库过程中,一中实际上走的是“双轨制”,即早期发动广大师生,用“人民战争”的形式搜集整理资源,后期则从专业教育软件开发公司购买,力图实现“多快好省”。这两种方式各有利弊。如今,泉州一中正在思考如何能使“双轨”并为“单轨”,以生成一个真正适合学校教学的个性化的资源库。

  泉州七中的教师平均年龄30岁,他们充分发挥教师年轻化的优势,支持教师自制课件。制作课件首先应不影响教师的正常教学工作,实用而不花哨。学校鼓励校际交流,要求40岁以下的教师教案必须电子化,放进资源库。不少学科教师还自制了受同行肯定、学生喜爱的学科网站。

  网络教学存亡的生命线

  信息化软硬设施的完备,为泉州教育人赢得了阵阵掌声,但他们并没有就此沉醉。他们深知,一堂课的好坏,不在于有多热闹、花样有多少,而关键在于师生有多少情感交流、学生有多少体验和感悟、思维在什么层面和程度上展开。先进的教学设计才是网络教学存亡的生命线。

  泉州一中开展了“基于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的实践与思考”。2000年9月,学校就成立了“研究性学习课程领导小组”,并以“泉州一中学生科学院”和“泉州一中学生人文学院”为主体开始研究性学习的尝试实验。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学校初步确定了以学生主体参与为核心、导师指导贯穿全过程的研究性学习基本模式。从2001年初开始,学校在校园网上开发专门供研究性学习使用的“中学生校园研究性学习信息平台”,为网络教学与研究性学习的优势互补找到了一个最佳的契合点。

  泉州晋光小学、泉州师范附小等学校也开展了信息技术教育课题的研究。他们通过总结教学经验认为,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不是用来替代教师的,在网络环境下,教师仍要保持自己的教学特色与风格,尤其是青年教师,千万不能过度依赖现代教育技术,走入“物驾驭人”的误区。

  有人说,经济总量占福建全省1/4的泉州,有钱有实力,发展信息技术教育当然路好走。泉州人说,是的,钱很重要,钱能保证信息技术教育的顺利启动,但,要想走得快走得稳,重要的不是钱,而是鲜活的思想观念。而这,恰恰是很多地方所欠缺的。

  “要树立教育的投资消费观”,在泉州教育界,很多人都这样说。办教育特别是信息教育不容易,但是办法总比困难多。深谙市场之道的泉州人把各方力量集中起来了,把看似枯竭的教育资源盘活了,于是信息技术教育才能办得有声有色。如今,泉州教育正努力培育自身的经济增长点,适度超前发展,以辐射带动整个区域的观念发展。

  “到2005年,我们力争800所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课,全市建成130所泉州现代教育技术实验校,全市所有的省级达标中学、师范小学和有条件的中心小学建成计算机局域网和资源库。”郑建树微笑着,眼里写满了自信。

  《中国教育报》2001年11月24日第4版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信息技术教育的理性思考
·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教师=?
· 实现课堂教学变革创新地运用信息技术
· 信息技术教育呼唤理性回归
·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
· 简评因特网对现代教育的影响
· 法国:向欧盟提议加速数字化欧洲图书馆的建设
· 美国:高校使用ICT进行教学和学术研究的调查
· 关于中小学学科教师信息技术应用培训的几点看法
· 2005年的数字化学习预测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加强中小学校党建设工作
·做好普通中小学装备工作
·治理有偿补课和收受礼金
·高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