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远程教育 > 教育信息化 > 综合研究
信息技术教育的理性思考
2001-11-26    北京实验二小怡海分校 刘文中

字体大小:

  在学科意义上,信息技术教育的目的就是培训学生的信息素养;在与各学科一样同属教育范畴的意义上,信息技术教育不可推卸的是凸现儿童心灵深处的创新禀赋。在沿着教育价值的取向上,我们应该进行信息技术教育的理性思考。

  1.人文主义价值

  长期以来功利主义价值(实用主义价值)和人文主义价值相持不下,功利主义认为教育应教给学生有用的、实用的知识,而人文主义则追求教育要发展人的个性、思维和丰富人的情感。信息技术教育乐意教会学生使用一些具体的软件,但信息技术特有的更新速度和浩如烟海的知识使得学生应接不暇,甚至有些学过的知识还没等毕业就过时了。所以,我们应引导学生研究学习生活中的问题,去发展学生天性中求知、创新和自我表现的品质。

  2.问题解答式学习

  问题解答式学习就是在教学中呈现或者由学生自己提出一些问题,用综合的学科知识结合信息思维的特点去分析并解决。比如,在学习电子表格时,不妨设定“表格式气象日记”这样的选题:学生在每天中午1∶00和晚上8∶00测量气温,然后在Excel中整理成表格形式的气象日记。时间一长,也许学生会不知不觉爱上自然科学。

  对于问题的解答也是开放式的,包括结果和过程,有时甚至是问题的提出。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解答过程可以是独立,也可以是合作,不要为了形式的统一而给学生太多束缚。

  3.超链接体系

  超链接体系表现在对于研究问题的安排不要将一个模块或一个应用程序从最易到最难连续完成。试想一下:学习内容从最易很快到最难,换一个内容又很快从最易到最难,这种学习方式既不符合认知规律和身心发展规律,也容易出现“熊掰玉米——一得一失”的尴尬局面。教学实践中不妨将应用程序的学习分难度级别,同一难度水平的学习内容放在一个学习层面上,学习起来既不费力而且还容易形成综合运用程序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4.多元化学习

  信息技术教学内容的选择首先应从信息自身的类型上考虑。比如图、文、声、像、表格、动画、视频等多种信息种类应该兼顾。但是有了多元的学习内容,不等于就能开发学生多元化的能力。对于每一个信息类型的学习,我们还要有能力类型上的考虑。如前所述,在学习表格信息时,让学生从生活中测量(获取)气象数据,整理成气象日记,如果能有思考(分析)并有些结论,再配以文字和图片(合成),放到个人主页中(发布)与超越时空的学习伙伴进行交流,分享你的成功,就可以和更多的人合作获得更大的成功。这样的学习会让学生有很大的成功感,激励他们更主动地学习。

  5.工具学科的理解

  信息技术作为工具,就应先行。我们在教学时间上可做递减排列:幼儿园导入,小学课时略多,初中课时略少,到高中不妨取消单独的信息技术课,但信息技术已经融入到学生对各个学科的学习活动中。在高中部仍设独立的机房,向学生开放,学生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工具进行各个学科的研究性学习。

  信息技术作为工具,就要应用。正如学生很早就学会查字典,但如果不经常使用,不能帮助自己学习,那又有什么意义呢?

  信息技术教育是一场正在探索着的实践,我们需要更多理性的思考,使年轻的信息技术教育不至于走入迷惘。

  《中国教育报》2001年11月24日第4版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广州教育管理实现电子化
· 给未来建一个支点
· 重构我国义务教育财政制度
· 中国海大:借助网络推进思政教育
· “教体结合”应拓展多种形式
· 农村教育最缺的是人 最根本提高人的素质
· 教育是一种力量
· 中国教育如何面对世界的社会信息化热潮
· 教育BLOG的实践反思与未来展望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加强中小学校党建设工作
·做好普通中小学装备工作
·治理有偿补课和收受礼金
·高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