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有高考生的家庭里,像吴艳这样的父母不在少数,他们一边为孩子的生活起居小心翼翼,一边为高考的每个细小波动屏气凝神。各个地区的家长都组建了大大小小的QQ群交流研究心得,身边的案例也不断被家长拿来互通有无。
“其实报志愿按分数掂分量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问问孩子,你喜欢什么?”在武汉大学读教育学博士的李想说,“我相信绝大多数家长没有问过孩子这个问题,绝大多数孩子更没有这个心智去考虑这个问题,他们都在忙着做题。其实,这个问题的重要性远远大于志愿填报技巧,甚至远远大于高考本身。”
刚刚做完毕业论文答辩的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大四学生小柏坦言,自己报志愿的时候,是“看着哪个专业顺眼一点就填了哪个”,这样草率的报志愿态度至今让他后悔不已。“学校都是什么档次可以参看大学排名什么的,专业的强弱也可以通过信息获得。但自己喜欢什么,自己要往哪儿去?我们读高中的时候都太忙了,没时间问自己这个问题。”
小柏说,自己当初填报专业时,根本不知道新闻、传播都是学什么的,也不知道广告学究竟学什么。自己刚刚从一个闭塞的县城一中攻城拔寨拿下第一名,飘飘然的他只因觉得央视每年的广告时段能卖好几十个亿,“干广告肯定很赚钱”,于是他就这样坐进了北大的新传院教室。
4年时间,这个从小地方来的男生忙着认识这个新鲜的城市,忙着体验与家乡截然不同的人际关系,忙着适应大学里的自由与黯淡,却已经没有机会去离开自己的专业。“我发现自己根本不喜欢广告学,我没艺术天分,也没灵感,对创意更一窍不通,我更适合去学工科。”但当他意识到这一切时,已经大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