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职业教育 > 职教新闻
高级技工缘何比研究生还稀缺?
2001-11-22    

字体大小:

    11月19日报道:据来自京沪劳动力市场信息称:拥有高级技工证书的求职者炙手可热、供不应求。这反映了当前企业界一个突出而普遍的问题:技术娴熟的焊、钳、车、铣、模等高级技工确比研究生还难找,以至前者的工资、待遇远在后者之上。人力资源结构上出现的这一现象,是市场对近几年来片面追求高学历热的惩罚性信号,值得社会、家庭、学校和有关部门反思与反正。

  目前我国高级工仅占技工总数的3.5%,即使作为全国最大工业基地的上海也不足7%。这与发达国家同类比例高达30%—40%的水平相距甚远。工商企业、尤其是制造业的技术结构失调,已经产生令人担忧的后果:我国企业产品的平均合格率只有70%,不良产品的经济损失达到2000亿元之巨;在近几年发生的工交企业事故中,因职业意识不强、岗位技能不高造成的占到50%以上。随着我国加入WTO,国际资本大量涌入,中国越来越可能成为世界制造中心,可预期的高级技工短缺以及由此“木桶效应”而产生的产品质量与新产品开发等问题,势必愈加突出。对此,我们决不可等闲视之。

  高级技工缘何比研究生还稀缺?这里既有传统人才观的误导,又有深层次的社会历史根源。社会发展到今天,尽管工人阶级早已在知识化道路上阔步前进,但“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余脉,鄙薄“职业教育”、轻视技术工种的旧观念仍在顽强地延续着。追求高学历作为单位部门认定人才、选俊任能的不二法宝,即是典型一例。凡留意人才招聘广告的人,大多知道人才录用的底线一般都在大专、本科以上,有的还特别声明“非研究生、正规院校毕业不用”,以至不少单位、机构打字、收发都要选大专以上,以显示大公司的气派与身价。受此人才高消费影响,加上独生子女的时代局限,社会持续不断地掀起高中热、高考热,导致培养中高级技工的中高级职业技术教育遭到冷遇,“招生不足,生源素质下降,学习动力不强”,每况愈下,几成危机。与此同时,在教育系统内部,也存在着教育结构失衡、人才规格失当的倾向,如一些学校重普教、轻职教,重学科知识、轻职业技能,重高层次人才培养、轻实际能力培训。

  现在该是冷静面对、积极调整的时候了。首先要走出人才观念的误区。我们认为,高等院校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摇篮,从这里造就出来的未来专家、学者、工程技术人员,当然是国家的宝梁玉柱。但这不等于说,除了这个摇篮,就再也培养不出梁柱人才,或者即使这个摇篮以外自学成才的专家、能人也不能列入人才之列。人才的涵义应该广泛得多。正如《现代汉语词典》云,凡对某一门学问有专门研究的人,擅长某项技术、技能的人,均可称之为人才。这里,不仅专注人才的特质,而不论成才的渠道与途径,并涵盖了研究型、工程型、技术型、技能型全方位的人才范围。因此,科学家、工程技术人员、知识分子是人才,高级技工、技师等“专家型工人”也是人才。其次,社会要破除劳心高贵、劳力卑贱的旧观念,只要对社会作出贡献,都是光荣的职业,只要钻研业务精益求精,都是有出息的人才。在教育系统内,也要调整教育结构,以市场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培养大批知识结构合理、人才规格适需、职业道德高尚的建设者,以满足社会不同行业、不同档次、不同岗位的人才需求,确保经济社会的稳定、快速发展。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长春职业技术学校将全面实施学分制
· 5年后首都高级技工知多少
· 2003年:职业教育开创新局面
· 山东将建本科职业技术学院
· 职业教育: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
· 广州构建职业教育新体系
· 宁夏将举办大中专毕业生就业网上招聘会
· 浙江:让职业教育成为“香饽饽”
· 办好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
· 师资匮乏成为广东职业教育发展瓶颈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加强中小学校党建设工作
·做好普通中小学装备工作
·治理有偿补课和收受礼金
·高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