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大魁梧,声音温和,西装革履。张德祥给人的第一印象是干练而内敛。与之交往,则可以感受出他是个很有激情的人。
他下过乡,当过小学民办教师,后保送到中师,然后当中学教师。1977年考上师范,毕业后留校任教,做大学教师。之后,去日本留学,潜心研究教育管理。1992年被任命为沈阳师范学院副院长后,又开始攻读高等教育学博士学位。从民办教师,到大学校长,再到教育厅长,张德祥好像生来就与教育结缘。
民办教师、中学教师、大学教授,留学、读博、高校管理者。特殊的“教育经历”,充分造就了张德祥的个人魅力,以至于在他所任教的大学里,一届又一届的学生把他视为心中偶像。
他的个人魅力决非仅此。生性淡然的张德祥,很多想法和做法都非常超前。他在任沈阳师范学院院长时,就曾以“资产置换”的全新概念引领辽宁高校走出了一条依靠自身力量,实现学校跨越发展的路子。
原来的沈阳师范学院分散在三处办学,占地总面积不足200亩,规模只相当于一所中学。办学空间的狭小,严重制约着沈师谋求更大的发展。作为一所省属本科院校,沈师不具备依靠政府投入来进行学校建设的条件。作为一校之长,张德祥对此十分清楚,但是他要把学校做大做强的信念是无比坚定的。他的思路是在盘活资产存量上下工夫。
沈师虽然面积狭小,但却位于市中心,有极高的商用价值。1995年,张德祥就任院长伊始就与班子成员对此问题进行反复论证,并做出大胆决定,利用校园在市中心黄金地段的有利条件,按照级差地租原理,将三处校园转让两处,在沈阳北郊征用土地,重新建设校园。也就是说,拿原有校园土地转让换得的资金,再到城市边缘地带建设新校园。
这个做法在当时几乎是一石激起千层浪。没有先例可资借鉴,没有套路可供效仿,却有众多的怀疑和否定。但是张德祥在探路的时候没有一丝犹豫,干干脆脆。
1998年,沈师以现在看来十分低廉的价格在沈阳北郊购地1035亩。没用政府投入一分钱,凭借创新的思路和百折不挠的精神,只用一年零四个月的时间,就使沈师彻底“旧貌换新颜”。校园面积增加6倍,招生能力扩大5倍。办学条件的更新,招生规模的扩大,以及新校园带来的全新办学理念,使沈师的知名度迅速攀升。
目前,设计新颖、造型别致的沈师已成为沈阳城北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在沈阳市南部和北部,按照资产置换方式新建起来的一批高校,形成了两座颇具规模的大学城。直到今天,沈师模式仍然被认为是高校自力更生实现跨越发展的一个最有前景的出路而被实践着。
独立潮头使张德祥始终保持着开阔的视野和思路。
与一般的行政管理者不同,张德祥给人的印象更像一位学者。他请专家、学者到机关讲学,要求机关干部每年撰写一篇调研报告,给机关带来一股清新的学术之风;他到教育厅上任不久就主张设立内线电话,勤俭持家的作风可见一斑;他倡导实行厅领导信访接待日,为众多上访群众解决了多年未果的难题……他始终保持着学者严谨治学的作风,把一年的大部分时间用在基层搞调查研究上,全省各级各类教育,无论是管理还是教学,他的心里都一清二楚,加上他特殊的“教育经历”,使他在教育厅厅长的位置上作出的每一项决策都有的放矢。
十六大报告对教育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作为教育厅厅长,张德祥目前最关心的问题是教育如何为实现小康目标提供人才和智力保障。从张德祥一贯的工作作风来看,一旦他决定在一个新领域超越,那就离实现的目标不远了。
张德祥的体育锻炼项目是打太极拳。太极拳的动作,等于在维数上加了一个时间坐标,空间的维数变大了,迂回的地方就会增多,解决问题的余地就会变大,如果时间轴控制得好,一切都会在不露声色中得到解决。静观他收放自如的太极拳动作,便可以让人领悟到他于不露声色中解决问题的奥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