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教育综述 > 专题研究 > 03年两会专题
政协委员关注研究生教育
2003-03-10    记者 范绪锋

字体大小:

  近年来,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连续扩大,如何确保扩招后研究生教育培养质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在今年“两会”上,一些全国政协委员呼吁,在研究生扩招的同时,要采取措施,确保培养质量。

  扩招使质量问题凸显

  进入21世纪,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国际竞争日趋激烈,高层次人才在一个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世界发达国家都将研究生教育放在重要的战略位置上。“研究生的连年扩招,是党中央、国务院根据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变化和我国新世纪发展的战略需要所作出的正确决策,受到了社会各方面的欢迎,理应坚持。”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北京大学教授金开诚委员说,“但毋庸讳言,这种大幅度扩招方式,也使研究生教育中存在的一些深层次问题凸显出来。”

  由于研究生数量大幅增加,在一些热门专业,已出现一个导师指导十几个甚至几十个研究生的“放羊”局面。一些研究生培养机构在遴选导师时为追求数量,降低遴选标准“突击提拔”,致使导师水平无法保证;有些高校对导师只注重使用,不注重培养,致使部分导师知识结构老化,科研及研究生指导工作受到影响;有些导师则缺少严谨的治学态度,急功近利……

  以上种种现象,是否说明我们的研究生教育大量“注水”?南开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高玉葆委员认为,研究生教育质量存在的问题并非像一些媒体渲染得那样夸张。但也必须看到,我国目前的研究生教育质量和水平,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要求,还有许多不适应的地方;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明显的差距。“摆在我们面前的主要问题是,中央财政对研究生教育的投入力度跟不上研究生规模扩大的速度,研究生教育资源明显不足,教学和科研条件得不到有力保障;高校研究生培养体制、培养模式和教育内容与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不完全适应;研究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够强,与世界名校相比,高水平的研究成果特别是原创性成果少。”

  如何确保扩招后研究生教育培养质量?九三学社中央教育文化委员会就此专门组织专家进行了调研,他们认为,不能因为存在有质量下降的隐忧而因噎废食、抑制研究生教育的发展速度,关键在于在研究生教育迅速发展的同时,如何保持和提高培养质量。“目前的问题已不是该不该进行扩招,而是如何尽快较好地解决其造成的新的不平衡的诸多问题。当前新的不平衡问题中,最紧迫的是如何提高教学质量。”中国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委员说。

  导师队伍建设最关键

  “名师出高徒”,教育质量首先在教师。实践证明,研究生质量的高低,除研究生本人的因素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导师的水平。研究生导师的水平是决定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提高培养质量,无论是加强学科建设、调整课程设置,还是对研究生教育整个管理体制和机制进行大的改革,落脚点还是在导师身上。中科院院士、宁波大学校长严陆光委员说:“教师的质量如何,直接关系学生的培养质量。要千方百计创造条件让教师安心教学工作。”

  金开诚委员认为,研究生导师在高层次人才培养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优秀的研究生导师队伍,是当前确保扩招后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最高效、最现实的选择。他建议:首先要充实导师队伍,最直接的办法是多渠道引进人才,促进导师队伍多元化,缓解生多师少的矛盾。在某些应用型专业,逐步加大来自科研院所、大型厂矿企业等社会导师的比例;加强与国外知名院校合作,聘请外籍教授担任研究生导师或兼职导师;大量引进国外知名高校获得博士学位的留学生回国工作;选留国内培养的优秀博士、博士后充实教学科研队伍;加大对在岗的优秀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

  其次,建立严格的导师遴选、聘用制度,真正实施导师负责制。导师规模的扩大,决不能以水平和责任心的降低为代价。要建立行之有效的遴选制度,对导师的研究能力、学术成果和道德水准有明确的规定;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导师负责制,导师要对学生全面负责并且责、权、利高度统一;打破导师终身制,实行优胜劣汰的聘任制。对于那些缺少责任心、知识结构严重老化、长期没有科研项目或科研成果的导师,应取消其导师资格,真正做到导师能上能下。

  再次,在实施导师负责制的同时,辅以导师集体指导制,让不同学术背景、知识结构、研究方向的导师共同指导研究生。这样既可以以老带新,促进青年导师的尽快成长;也可以相互补充,弥补导师个人知识上的欠缺;同时在学生的选择中,那些水平不高的导师也将遭到自然淘汰。

  此外,要采取切实措施,提高导师工作积极性。要扩大导师招生自主权,在研究生招生时增加面试环节,按1∶1.5比例给导师一定的自主空间。还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增强对导师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建议实行导师岗位津贴制度,提高导师待遇,对在研究生培养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导师应给予重奖。研究生培养机构必须要把终身教育体系引入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当中,不要认为导师的产生是一劳永逸的事,也不要认为业务进修只是年轻导师的事,老导师、老学者也同样需要进修和提高。要让任何导师都有机会在任何年龄阶段进行专门学习。另外,还要积极支持导师承担重大科研项目和参加国内、国际学术会议交流。

  师德建设是导师队伍建设的根本。金开诚委员说,在新世纪新阶段,作为高层次人才培养者的研究生导师,肩负着为祖国科学事业输送精英力量的重任,尤其不能在社会变迁中失落了自己的使命感。导师必须要提高道德水准,以德修身,以德育人。

  采取切实措施严把质量关

  “我国在大学和研究生扩招时迅速改进教学条件是完全可能的。”朱清时委员建议,把专业科研院所与当地的大学紧密结合,优势互补。他介绍,西方科教先进的国家已有成功经验。他们也有与我国类似的专业科研机构,有大批一流的人才和设备,迫切需要大量研究生。但这些机构无权招生和授学位,而必须与当地的大学合作,科研人员到大学做兼职教授,去讲前沿课程,并在大学招生,带回研究所作研究。这样,大学和研究所都大大受益。我国的情况正相反,现在专业科研单位正不断获得学位授予权,扩大自己招生,这样,他们在制度上就没有内在需求与大学合作,由于学科面窄和缺乏成套的教学队伍,又不可能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如果大学和专业科研单位合作的问题能够解决,就可以使我国研究生教育和科研水平跨上一大步。

  武汉大学教授张俐娜委员建议,教育部等有关部门要采取有力措施完善学位制和严格学位管理,以保证高层次人才的培养质量。除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外,要严格规定研究生实际在校或实验室从事学位课程的时间以及他们的科研工作量。博士、硕士生论文答辩前,学位委员会必须认真审查学生的原始实验记录、科研成果和学习成绩,方能决定学生是否答辩。要加强道德法制建设,重视提高学生素质。导师有责任配合各级党组织加强对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教育。凡思想、道德品质不合格的学生就不能授予博士、硕士学位。

  金开诚委员建议,对学位论文答辩采用匿名评审制度:一要实行“双盲”送审制,即研究生姓名和导师姓名不出现在送审材料上;二要实行答辩导师回避制;三要合理组建评审组和答辩委员会,成员要随机抽取,且应有一定比例的校外专家。

  由国家拨专款,设立“高校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项目”,是高玉葆委员提出的一份提案。他建议,项目应包括:一、研究生教育体制创新研究。由有关部门组织若干课题组,选择当前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和发展中亟待解决的理论和实际问题展开集中研究,深入探讨研究生教育发展规律,为教育主管部门提供科学、及时的决策依据。二、建立研究生教育创新激励机制。将当前高校研究生普通奖学金集中起来,再投入一定数额,合并形成研究生学习优秀或创新突出者的奖励基金;设立博士生科研选题风险基金,鼓励他们选择那些难度大、风险大但有可能获得重要创新的研究课题;教育部已实施的“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项目正在发挥巨大的激励作用,但100篇最多只能覆盖100个二级学科,这就产生了学科之间不平衡和受益面偏小的问题,还应再投入一定资金,用于扩大受益面;设立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奖励基金。三、为支持西部地区研究生教育的健康发展,所有对于研究生和指导教师的资助或奖励项目在西部高校应增大力度,帮助西部高校吸引生源、留住优秀教师。通过项目的实施,力争在今后5至7年内,使我国高校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研究生教育质量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背景:近几年我国研究生扩招情况

  1999年全国招收研究生9.22万人,比上年增加1.97万人,增长21.4%;

  2000年全国招收研究生12.85万人,比上年增加3.63万人,增长39.4%;

  2001年全国招收研究生16.52万人,比上年增加3.67万人,增长28.6%;

  2002年全国招收研究生20.3万人,比上年增加3.78万人,增长22.8%。

  全国在学研究生人数从1998年的19.9万人增加到2002年的50万人,增长1.5倍。

  教育部日前发布的《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指出,从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需求看,我国研究生教育比重太小,仍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的需求。如2001年全国在校研究生仅占高校在校生总数的3.2%。71所教育部直属高校在校研究生与本、专科学生的比例仅为1∶4.84。而国际上一些著名高校研究生与本专科在校人数的比例一般为1∶1或1∶2。与之相比,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还存在巨大缺口。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两会特稿:这五年,教育改革巨大突破
· 教育战线师生:关注“两会” 关注教育
· 代表委员“痛击”教育乱收费
· 夏林:我国高等教育正呈现五大发展趋势
· 代表委员风采:为教育,不停地鼓与呼
· 两会特稿:这五年,教育需求极大满足
· 两会:免费!免费!义务教育发展的新呼唤
· 代表委员风采:无法割舍的教育情结
· 两会专访:创新是教育持续发展的活水源头
· 教育均衡化是社会公平发展的体现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加强中小学校党建设工作
·做好普通中小学装备工作
·治理有偿补课和收受礼金
·高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