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番禺等多市试点外来工子女义务教育“积分入学”,有破冰意义
全省非户籍义务教育学生占全国1/3,财政负担重,能走多远待观察
外来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在广东非常突出,甚至是全国最突出的地方。它既是教育问题,又是社会综合管理问题。比如户籍制度、居住管理、就业结构、产业结构等。
9月1日,是全国中小学生开学的日子。暂住在广州番禺的三个孩子,命运因这一天发生改变。
他们有一个共同的身份:外来工子女,却走进了不同的学校念书:一个进公办小学,学杂费全免;一个虽然进了公办小学,但需一次性交1.8万元赞助费;一个则进了粤西的山村小学。
广东是非户籍外来工子女义务教育大省,截至去年,非户籍义务教育学生达到279万人。在今年刚刚过去的这个暑假,继中山、东莞等地后,广州市番禺区实施了针对外来工子女义务教育“积分入学”的政策。
南方日报记者历时一个月,以番禺三个外来工家庭为样本跟踪调查,一方面试图捕捉新政背景下小人物的命运轨迹,另一方面则意在揭示解决“外来工子女积分入读公办学校”这个社会难题的政策逻辑和现实困境。
三个家庭的悲欢成功通过积分申请,沈春艳的儿子如愿以偿进入一所优质公办小学,严平安则为儿子联系赞助费便宜一点的公办小学,谢边桥刚刚给湛江老家的儿子寄去开学的生活费
2010年8月1日,晴。高温警报已经在广州拉响数日。
下午3时,气温逼近35摄氏度。32岁的沈春艳抱着一沓厚厚的文件袋,气喘吁吁地走进番禺区市桥城区教育指导中心。
这是番禺为办理外来务工子女“积分申请”入读公办学校,各镇街进行“一站式”资料审核的最后一天。当天是星期日,一间大会议室内,流管办(出租屋流动人员管理办公室)、计生、社保、税务等10余个部门围成一个大圈,现场“摆摊”审核申请材料。
一关一关审核,当通过最后一个教育办公室的“摊位”时,脸上紧绷多时的沈春艳露出了灿烂的笑容。她的儿子不仅全部条件通过审核,而且粗粗计算,已经积了130多分。
“不知道结果怎么样,碰碰运气吧!”几千人同时竞争,沈春艳心里没底。为了这沓文件,光填表、盖章,这个韶关女人已经跑了近一周。
相比之下,湖北人严平安就很郁闷。在流管办摊位前,他差点和负责审核的工作人员小吴吵起来。原来,他递交的申请表一路绿灯,在流管办这里愣被卡了下来。
“13个部门都盖章了,只剩这一关,难道不能通融一下吗?”严平安的妻子急了。
“按照政策规定,必须连续办暂住证三年以上,或者在流管办有连续三年以上的记录。”但小吴查询系统发现,严平安在2007年暂住登记后,最后一次登记是2009年4月28日。“中间断了一年,不符合条件。”
“我在番禺买房都快10年了,小孩是在番禺出生的,个税、社保年年都缴,要凭暂住证才能考的驾驶证、会计证我都有,难道还不能证明吗?”严平安诘问。
小吴无奈地摇摇头。
看到软磨硬泡都不奏效,夫妻俩只好悻悻离去。“怎么办呢,只能等政府放宽政策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