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5日,由21世纪教育研究院、北京大学民办教育研究所共同举办的“为教育改革和发展建言献策”系列研讨会第三场在北京理工大学举行。本次研讨会的议题是“教育经费投入到底差不差钱?”,来自财政部、教育部、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央教科所等国家管理部门和教育研究机构的教育、经济学者及社会各界人士就这一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和对话。与会专家认为,我国的教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已经影响到我国教育事业的正常发展。
会议主要围绕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到底该多少、如何扩大教育资源以及如何提高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率这几个议题展开讨论。“2020年中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至少应达到4.5%”,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杨东平认为,财政性教育占国民生产总值4.5%~5%的目标是符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专家认为,这一数字应在正在进行中的《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中长期规划纲要》中明确体现出来。
据悉,早在1993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制定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就明确提出: “逐步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在本世纪末达到4%。”。但迄今为止,“4%”的政策目标尚未实现。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7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为3.32%,比2006年的3%增加了0.32个百分点,为近年来最高。中国的教育经费到底需要多少?为什么4%的政策目标一直未能实现?关于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比例问题的讨论成为近年来全国政协委员、人大代表、以及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
与会专家指出,教育领域法制观念缺失、常规教育经费投入得不到法律保障,经费使用情况缺乏严格的监管机制,教育资源配置效率不高等,都是导致4%的政策目标未能实现的原因。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程方平认为,一方面是经费不够,另一方面,经费使用不够规范。他表示,在这方面,制度一定要改革,标准一定要规范。
针对如何保证教育经费的投入,专家们认为,在义务教育阶段的筹资方式应保持单一,即以政府投入为主,而在非义务教育阶段则应鼓励社会和个人进行投资和支持。此外,应提高教育资源的配置效率,提高资产和经费投入的使用效率;对教育经费使用情况进行监督和监管,人民代表大会应该成为经费预算编制的主体;建立以省为主的教育财政分担机制,中央政府通过财政转移支付均衡省级政府的教育财政能力。
据了解,研讨会后,与会专家的政策建议将被整理成正式的政策文本提交有关部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