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日,一部决定着中国未来十年教育改革何去何从的《国家教育中长期发展改革规划纲要》终于在千呼万唤中亮相了,开始面向公众征求意见和建议。
实际上,民间呼吁教育改革的声音从来没有停止过,2009年夏天,一份“民间教育改革方案”由21世纪教育研究院绘制而成,送至“纲要领导小组”。北京理工大学教授杨东平号召一批教育界有识之士,对《纲要》的指定进行了8次专题研讨会献计献策,“高考改革”“义务教育择校”“学生减负”等社会热点和民众普遍关注的问题都被列入议题。昨天(3日),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杨东平教授再次主持召开《纲要》献计献策的研讨会。在接受记者专访时杨东平教授坦言,目前中国的教育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
对话
“民间方案”多处与《纲要》异曲同工
记者:您主持召开多次围绕《纲要》制定展开的系列民间教育讨论,并制定出一份“民间教育改革方案”。如今,您对于这次公开征求意见的《纲要》是否满意?
杨东平:总体来说,《纲要》是比较理想的,亮点不少,体现了创新思维。特别是其中对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内容,与之前我们21世纪教育研究院提交的“民间方案”很多地方有异曲同工之处,如“采取教师流动制”“多元化选拔人才”“高校去行政化”等。当然,《纲要》也依旧存在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培养“合格公民”优于培养接班人
记者:您觉得现在中国教育改革中最重要的是什么?
杨东平:现在中国的教育走到了一个不得不改的时期。教育改革最重要的是两个方面:第一是树立正确的教育价值观、教育理念,抛弃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方针,确定“培养现代社会的合格公民”的教育目标;第二是建立新型的教育体制,界定政府与学校的关系。政府在治理择校乱象上要有所作为,更要赋予学校办学自主权。
高考改革势在必行关键要有可行方案
记者:很多人对中国教育持悲观态度,甚至认为中国教育改革“无解”,您如何看待当前的教改呢?
杨东平:在我看来,很多改革措施关键在于能否真正落实,归根结底还是对政府和有关部门执行力的重要考验。比如,高考改革不但非常重要、势在必行,而且是具有可行性。关键要提出可行性的方案,提出可行性的操作模式。
相关链接:《国家中长期 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专题报道
>>点击查看2010两会专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