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信息化建设在全国大规模的开展,很多学校都投巨资引进了先进设备,多媒体,校园网,学校面貌为之一新。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花了巨资购买的设备究竟应该怎么用,用得巧,在很多地方还是个待解的难题。
在阳泉郊区采访,记者最大的感受却是,信息化建设钱花得不多、事办得不少,关键是在“用”字上面做足了文章。
一台电脑,一台大屏幕投影仪,虽然教室中仅多了这样两件设备,但是抽象变形象,深奥变浅显,信息技术在带给学生全新学习体验的同时,也让教师尝到了学习的快乐。在阳泉郊区义井中学,记者遇见了从教30余年的老教师高铁牛。要说到信息化建设给学校教师带来了什么样的变化,从高铁牛身上便能看出一二。为了普及信息技术教育,2002年学校开始利用休息时间组织教师进行培训。高铁牛从开机学起,硬是拿出一股不服输的“牛”劲钻研起来。上网查资料,做课件,渐渐地,高铁牛对课件制作着了魔。
网络为教师们打开了一扇通向外面的世界窗,到网上“充充电”现在是生物教师王新华每天必做的功课。网络上丰富的资源果然让她大开眼界,遇到教学难题找网友问,好课件也可在网上展示。渐渐地王新华的课件在“圈内”有了知名度,最近还被一家公司“相中”签订了购买合同。从“菜鸟”到“课件高手”,王新华开始享受起了网络带给自己的梦想。
从2000年起,以“计算机教室、多媒体教室、教师电子备课室,教育教学信息资源库和校园计算机网”为基本标准的阳泉市郊区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全面启动。在义井镇义东沟小学,信息技术设施白天服务于师生,晚上及节假日则面向农村从业人员。信息技术设施在满足学校教育的同时也成为农村现代化建设的有力助手,大到产品销售、孩子上学,小到家居生活,只要农民有需求,学校的教师总是及时为农民提供信息咨询服务。
正如一位校长所说:“要想搭上信息高速车,教育硬件是‘路’,软件是‘车’,资源是‘货’。”为了保证校园网运行、多媒体的开发和使用以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顺利开展,阳泉郊区的一些学校采用“借用教育城域网的资源库一点”、“互联网免费下载一点”、“参观考察交流一点”、“教师自己开发一点”的方法建起了学校自己的信息资源库。
“抓教育信息化建设不能单打一,只有把教育信息化与课改、学校标准化建设、布局调整相结合才能促进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最大限度地发挥信息技术设施的效益。”阳泉市郊区教育局副局长荆履义告诉记者,是“建网、建库、建队伍”,“抓开通、抓管理、抓应用”一系列工作确保了教育信息技术设施建得起、用得好。
信息技术给教育带来深刻变化的同时,教师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通过信息技术获取的教育资源需要整合、筛选,不能把‘人灌’变成‘机灌’。”“信息技术在日常教学中应用必须与学科教学整合。”……他们意识到,基础教育课改要培养学生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无论是在传统的还是现代的教学活动中,核心在于学生与教师互动过程中的体验与探究,信息技术运用代替不了教学过程的个性设计,更不能是教学过程的全部。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