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首届中国小学校长大会的报道
和谐是什么?学校的和谐体现在哪些方面?怎样促进小学教育的和谐发展?在塑造健全人格、打造和谐校园的进程中,作为引领者的校长能够做些什么?12月18日,在北京京丰宾馆西大会议室,记者聆听了首届中国小学校长大会以“学校管理与教育的和谐发展”为主题的分论坛,近200位小学校长济济一堂,热议“和谐”。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和国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部署,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促进教育和谐发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础工程。作为基础教育的“基础”,小学教育担负的使命无疑是艰巨的。论坛上,校长们从思考和实践的层面,提出和谐教育应关注人的价值并就如何处理好学校与学生、教师、家长、社区的关系、怎样创设和谐氛围促进师生与学校共同发展等问题做出了自己的回答。
和谐教育关注人的价值
教育面对的是有血有肉、有情感的生命个体。学生不是装知识的容器,教师也不是传授知识的工具。这些观点早已成为教育者的共识。然而,和谐教育所倡导的关注人的价值的理念让我们必须重新审视我们的教育观:我们的学校教育对“人”的认识够不够充分?我们的教育手段是否顺应了人性的发展?在这样的思考中,学校教育的天地变得无限广阔,学生、教师、学校的发展呈现出丰富多样的可能性。
建校仅三年的广州市番禺区北师大南奥实验学校是一所民办学校,他们从市场、教育、发展三个维度来确定学校的定位,他们向社会承诺:“让孩子们在南奥学校健康、快乐地学习成长。”承诺是容易的,兑现是困难的,健康、快乐对今天的孩子似乎变得越来越奢侈、越来越难以实现。让校长郑铁军感到欣慰的是,“人人发展,发展人人”的核心教育理念引领着学校一路向前,获得了孩子、教师和家长的认同。他解释说:“我们奉行的教育是人的生命的教育;是促进人和谐发展的教育;是促进每一个孩子,每一位教师,甚至是每一位家长及社区成员发展的教育。”对教育主体——“人”的深刻认识使学校的承诺有了根基,这一理念关注着和学校教育密切相关的、在教育活动诸多要素中最活跃的要素——人,关注着教育的基点——生命,关注着教育的终极目标——发展。郑校长认为,有了这一核心理念,才有了“让孩子们健康快乐地学习成长,让老师们享有职业的尊严和快乐”的共同理想;才有了“让每个孩子和老师抬起头来走路”的发展性评价;才有了“心连心,手拉手,共同托起明天的太阳”的家-校-社区互动;才有了“让课堂焕发师生生命活力”的“四动”课堂教学建模;才有了老师们在苏霍姆林斯基幸福之路上的启程;才有了“把机会留给最需要机会的孩子”的教育视角;最终也才有了如同百草园般的动感校园。郑校长这一连串慷慨激昂的排比句,赢得了热烈的掌声。
校长们在思考,有了高位的以“人”、“发展”为要素的核心理念,怎样将对人的关注和尊重落实到具体化的教育管理中。王铁校长领导的沈阳市和平区和平二校采取“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完善、个性发展”的教育模式,把管理的主动权还给孩子。他们尝试取消值周教师,变值周生为“形象小天使”、“文明礼仪示导员”、“魅力少年”;设无批评月,无批评周;将扣分制改为加分制,每周升旗仪式上设“荣誉时刻”。在培养学生责任感、荣誉感的同时,把自主管理内化成学生的自觉行为。从被动到主动,王校长感到对学生的管理变得轻松了,学生也变得更懂礼仪、有修养,也更自信、更快乐了。
在深圳市康桥书院,孩子们享受着一种名为“导师关爱体系”的呵护。执行董事吕佩橙女士介绍说,学校实行教师全员参与管理,把全体学生平分给全体教师,大约一位教师带8名左右的学生。每学期开学两周内,由教师自我推荐,孩子自主选择,之后由学校高层进行调整,根据孩子的兴趣爱好、智能优势进行双向互选。在管理上,我们实施首席导师制,有点像班主任,首席导师的工作是管理导师。“导师关爱体系”不仅提法新颖,其内涵亦引起了众多校长的兴趣。吕女士说:“导师关爱指的是在平等、尊重、民主、合作的基础上,以赏识、接纳、包容、训练、管束、激励相结合的方法,来营造一种整体和谐、温馨的氛围。”对“人”的关注在这里凝聚为具有丰富层面的“关爱”,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身体和精神都得到了发展。
和谐教育重在营造氛围
近年来,有这样一种观点越来越被人们所认可:“办学校,办的就是一种氛围”、“氛围无价”。学校的人际环境和氛围直接影响着学校的工作效能,创设和谐宽松的人际关系是学校管理的一项基础工程。山西晋城市城区红星小学校长郭太生认为,校长要努力成为教师工作上的合作伙伴、生活中的知心朋友,要为教师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少一点指责,多一份关心;少一点强制,多一份尊重;少一点疑虑,多一份信任;少一点限制,多一份人性。当一些年老体弱的教师出现力不从心时,要及时地嘘寒问暖;当一些年轻教师为谋求发展而又缺乏舞台和机会时,要积极地为他们搭建平台、创造条件;当一些中年教师感到迷惘、徘徊不前时,要努力为他们指点迷津。他说:“校长应经常站在教师的角度思考问题,设身处地地为他们的利益着想,久而久之,教师也会换位思考,为校长、为学校出谋划策,分忧解难。”如何理解教师既是被管理者同时又是管理者的双重身份?郭校长认为绝不能把校长与教师的关系简单地看成是“支配”与“服从”的关系,校长应彻底改变权力支配和硬性服从的“家长制”管理方式,让教师参与学校的管理和决策,充分尊重教师、相信教师,把广大教师看成合作伙伴,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参与学校管理的作用。
天津市静海县实验小学校长陈向党在处理“管”与“理”的辩证关系上有自己的认识,他说:“优化管理机构,建立学校行政职能管理系统等措施使学校有一个生存与发展的相对稳定的环境,但若一味追求‘管得住’则容易停滞不前,注重‘理得好’意义更加深远。”他所理解的“理得好”包括这样一些内容:确定以学生为本,以会学为根,以创新为要的学校发展目标导向体系;确定以“自主教育”为轴心的问题解决策略;确定激励性的校本政策;构建校园文化,满足师生身心健康的需要。
吕佩橙女士说:“我们要求校长对教师的了解程度与我们要求教师对学生的了解程度是一样的,校长身体力行地起到带动和影响的作用。我常跟老师们强调,教育不是用手段、更不是用权力去做的,应该靠真诚。校长是履行职责的,不能用权力对教师颐指气使。”这样的认识传递给中层干部、首席导师、导师直至学生,在整个学校的链条中,每一个环节都是平等的。一个和谐、发展的团队,一个宽松愉悦的氛围就这样建立起来了。
王铁校长从“管理是文化”的高度来认识学校的管理工作,在学校建立了以人为本的公约制管理体系。从“人”的角度来管理学校,重视人、理解人、尊重人、发展人,用暗示拉动教师心弦,用服务撞击教师心弦,用赞美激荡教师心弦,用激励鼓动教师心弦。使每一个人都充分发挥才能,为团队利益作出贡献,开发每个人的潜智,激活每个人的创造力,激发民主参与管理意识。领导心中有教师,教师心中有学生。教师们由下至上订立工作公约,如:《师德公约》、《教工一日常规公约》、《考勤公约》、《会议公约》、《学习公约》、《任课教师公约》、《班主任工作公约》等,变他律为自律,形成“自我激励为主,外力推进为辅“的教师队伍。
郑铁军校长强调在制度文化建设中体现人文管理,既要体现对规范底线的约束,又要更多地考虑人性化的因素,体现对人内在的激励和引导作用。比如教师过程管理考核条例中对教师出勤的考核要求,对请病假的教师的扣款就给予了宽松的考虑。另外,每周的集中学习培训和暑期学习培训制度,保证每一位教师都有交流和提高的机会。每周例会的教师论坛和每学期的教育教学创新论坛,把谈论学校教育的话语权交到教师手上,鼓励大家大胆创新,说出自己的想法,发出自己的声音。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