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要求处理的信息量越来越大,对处理信息的速度以及对信息传递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明确信息技术的内涵,掌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方法,认识整合的重要性,是作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可靠保证。在计算机技术成为信息技术核心的今天,应用计算机技术,提高教学手段,是搞好课堂教学的关键。一个完全不应用计算机技术进行课堂教学的教师,要说是课堂教学的改革,那是不先进的,起码不是优秀的改革者。但是,课堂教学要是依赖于计算机技术也是不现实和不客观的。因此,研究和应用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一个优秀教师应该作到的。
信息作为一种特殊的资源,已成为当今生产力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促进国民经济的重要因素。不断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信息意识,让信息意识内化为每个学生自身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为将来高层次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计算机技术是现代信息技术的核心,是无可争辩的事实。但是如果认为计算机技术就是信息技术,这是不全面的和不准确的,只有正确认识什么是信息技术,掌握获取信息的基本方法,才能将信息技术很好地与课程整合,让信息技术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服务,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结合本人的学习、实践,现将本人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方法和原则作如下探讨:
一、明确信息技术的内涵
街上热闹的人群、某天的气温、一篇清新的散文、一段音乐、好看的画面……这些景象、数字、文字、图像等负载的内容都是信息。
信息不是一种具体的可以精确测量的物质。从一般意义上讲,凡是我们通过眼睛、耳朵、舌头、鼻子和大脑等身体器官感受到的外部事物及其变化,统统都包含有信息。
信息必须依附于某种载体,这些媒体可以是符号、文字、声音、图形、图像,也可以是其它的具体物质。
文字、图形、图像、声音是信息的基本表现形式。文字表达的信息灵活,可以是描述、分析或归纳等;图形、图像表达的信息直观、形象、真实;声音表达的信息则更为直接。
信息处理是人们对已有的信息进行分类、加工、提取、分析、思考,它是一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过程。
我们可以获取、保存和加工信息,也可以传递信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就是一种信息的传递的方式。现在,电报、电话、广播、电视的普及更是为信息的传播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信息的几个显著特征:表现形式多样;必须依附于载体;可以传递;可以共享;可以被加工处理成我们需要的新的信息。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要求处理的信息量越来越大,对处理信息的速度以及对信息传递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要教育学生,学会并适应在信息化社会环境中学习和生活,要不断培养自己各方面的综合能力;要努力学会并能熟练运用各种现代信息工具,善于收集、整理、保存、鉴别、评估、加工和有效利用信息;努力培养良好的伦理道德,在学习、生活中养成自主收集有用信息、高效率地处理信息、应用信息以及勇于创新的习惯。
二、要做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做好整合的基础——资源整合。资源整合应该是一种以优化教育资源为目标的组织形式,是教育者,特别是管理者通过对硬件资源的合理配置,网络资源的充分利用,人力资源的培养开发以及课程资源的有机构建来实现组织形式的“优化整合”,这是课程整合的保障与基础。
作为课程的实施者―――教师,要学会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特别是网络资源、现代远程教育资源、研究开发的教学软件资源等,进行合理、有效的利用,让它们服务与教学。
2、理顺整合的途径——过程整合。“过程整合”是指教育者与学习者以教与学为目的的具体操作形式。即将信息技术的学习运用与学科课程的学习探究有机地融合在同一活动过程中,并在这一过程中达到对建构主义所倡导的“同化”与“顺应”的目的。这是课程整合的主体,也是实现课程整合的途径。这一过程整合包括三个基本阶段:课前准备阶段,课堂实施阶段及课后拓展阶段。这三个阶段的主要任务分别是:
课前准备阶段:以教师和学生的活动为主。针对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寻找切入点:浏览相关网站主页搜寻信息,捕捉结合点;整理主要信息,建立链接,搭建教学平台;检测网络安全性、交互性,进行网络文明公德教育。让学生根据自己自学的情况,针对相关问题,在网络上查找自己需要的信息,并学会整理、分析和加工。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