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常潘 上海纽约大学信息技术部主任
最近五年,在数字化转型战略的引领之下,上海纽约大学的信息化建设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我们学校的信息化服务质量很高,纽约的教师来轮岗时都赞叹不已。”上海纽约大学信息技术部主任常潘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近几年,学校开始从战略层面利用信息化推动发展,全校上下都建立了数字化思维,信息化部门也从工具走向了战略引领。展望未来,常潘认为,高校的信息化发展要以人为本,智能驱动,开放共享,建立深度融合的校园信息化生态。
数字化转型战略中的高等教育
《中国教育网络》:这五年,高校经历了从疫情大规模在线教育到教育数字化转型战略实施,您认为最大的变化是什么?
常潘:2020年疫情以来,高校的信息化部门经历了一场巨变,可以说在巨变中求进,挑战与机遇并存。在三年在线教学的契机之下,上海纽约大学的信息化部门完成了战略转型。
疫情以令人未曾预料的方式加速了数字化转型。经过这几年,混合式学习模式常态化了,泛在的学习环境建立起来了,在线上课、视频会议的沟通方式已经逐渐深入人心。移动互联网之后,大家戴着耳机在地铁里就能学习了。
其次,AI的出现催生了大数据的变革,教育数字化转型和信息化部门的战略转型全面启动。近年来,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都认识到教育数字化的战略意义,相关政策相继出台,近五年出台的政策比以往加起来都多,可见其重要性。
第三,近些年的数字化转型不仅是技术提升,更是从流程和手段上顶层设计的大融合。数字化转型是一把手工程,要从学校层面统筹规划,打通学校应用程序之间的数据孤岛以制作数字化看板、使用全校的数据训练AI,这些都不是凭信息化部门一己之力就能够独自完成的,而需要学校所有部门的通力配合。
第四,技术驱动的创新加速涌现。智慧教育与AI的深度融合催生了智慧教室、智能学习平台、个性化学习推荐、智能评价系统等新形态。教育资源更加开放和共享了,如东、西部学校之间的教育资源共享以及国际教育资源共享等。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的应用产生了AR、VR等沉浸式的学习方式。教育信息化也开始与校园治理深度融合,如智慧财务、智慧后勤、智慧安保等。
第五,数据治理提上了日程。高校要做顶层设计的数字化转型,首先要完成的就是数据的治理,哪些数据能共享?哪些不需要共享?哪些质量差需要清洗?如何将数据孤岛打通,将有用的数据做成看板、展示图或决策系统?数据治理体系较为复杂,要建立数据的标准和规范,建立流程、明确责任,才能打破数据孤岛,实现数据的有效管理和利用。
《中国教育网络》:哪些关键词可以概括这些年的发展?
常潘:这五年中,有几个可以描述变化的关键词:数字元宇宙——在危险的化学、物理实验中,用元宇宙实现戴着VR眼镜做实验。数字基座——高校建立数字化底层基础设施,帮助上层的数字化转型。数据驱动——从领导层到教师都知道数据在决策评估和个性化服务中的作用,也都意识到了数据就是财富。混合式学习——我们学校的老师分布在世界各地,在课程的不同片段引入不同的老师线上协作教学,让课堂更加生动。数字化和智慧化——利用AI工具在教育领域进行应用和尝试。安全合规——近几年,高校对安全合规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了。战略引领——这是一个新词,在高校中,信息化要起到战略引领的作用,是核心或接近核心的位置。
从工具走向战略引领
《中国教育网络》:过去几年,您认为信息化部门和学校的信息化建设经历了哪些变化?
常潘:在数字化战略实施之后,信息化部门从工具式的辅助支撑走向了战略引领。
从前,大家普遍把信息化部门当成工具,关注的重点是系统稳定运行、不要宕机。主要服务于教学科研的具体环节,解决有没有、能不能用或够不够用的问题,服务模式往往是需求驱动,缺乏整体的规划和顶层设计。
然而近几年,情况发生了变化。教育信息化要引领教育改革,提供高校治理的核心驱动力。信息化部门逐渐从部门协同走向了融合创新。由此,各个部门的壁垒打破了,人事、科研、教学在信息化方面都要进行统一考核,相应地,智能系统规划就要做出改变。很多职能部门开始找到我们,想要提升效率,请我们帮他们转型。
信息系统也不再孤立,而是朝着平台化、数据化、智能化的方向演进。从前大家都觉得信息化部门是花钱的部门,现在大家都知道,信息化部门除了花钱之外,在提升效率、优化决策、拓展资源方面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了。虽然信息化并没有直接创造价值,但在学校的各个方面创造了隐形的价值。信息化部门的话语权在提升。资金充裕了些,目标也发生了变化,学校领导希望通过信息化来提高学校、学生的竞争力,促进长远发展。
近年来,全校上下都建立了数字化思维,数字化应用意识普遍提升。校领导越来越意识到数字化的重要性,开始从战略层面利用信息化推动学校的发展。学校开始重视数据的收集、管理和分析。虽然数据共享、数字化思维还处于起步阶段,但思维方式的转变已经逐渐深入人心。近期,我与其他高校的同仁进行了交流,他们目前正受到两位主要领导的共同关注——党委书记和校长都对信息化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频繁召集他们开会。领导们都很关注两点:AI出来了,学校不能落后,应该怎么做?超算方面,作为校领导能做些什么来支持学校的科研?
《中国教育网络》:经过近几年的发展,上海纽约大学的信息化建设取得了哪些成绩?
常潘:从信息化到数字化的过程中,信息化部门最大的变化是从之前的被动建设到现在主动规划,从之前的作为工具使用到现在创造价值,构建了以数据为核心的面向未来的教学信息化体系,随着以AI为代表的新技术的发展,信息化部门的发展动力还会更加持久。我们现在很少只专注技术的实现,而是更关注技术与业务的融合。
近两年,趁着搬迁新校区的契机,我们开启了数字化全面赋能与创新。建设了高速稳定的校园网和可靠的数据中心。打通了前端和后端的业务系统,如人事系统与各个业务系统全面结合。建立了数据仓库,实现了跨部门的数据共享和利用,数据共享与服务能力有了大规模提升。在虚拟资产管理方面,做到了全生命周期的自动化盘点,只要是可以联网的资产都能做到自动显示实时状态。
上海纽约大学信息化步伐在几个方面已经走得比较远了:在智慧校园方面,建设十分完善,教室的任何设备掉线了都有智能预警。在科研信息化水平方面,除了超算之外,还会帮助科研组完善实验器材的安全性,收集数据。在信息安全体系建设方面,与纽约总部技术不相上下,有着完整的安全保障体系。
信息化的建设提升了管理效率。如工作流的系统,像人事盖章、学生成绩盖章、合同盖章全部实现自动化。再比如IT设备的借还也是全自动化——学生在网上预约时间,到了指定时间就去自动租借柜(类似外卖柜)扫码自取,非常便捷。
全校上下对学校信息化的满意度都比较高。学校教师全球轮岗,当他们轮换到纽约或阿布扎比的时候,都会非常不适应,因为上海纽约大学的信息化服务质量很高,纽约的教师过来都赞叹不已。学生在报考我校前有一个参观流程,很多学生都很喜欢我们学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信息化体验好:从预约、进校,到进教室体验,信息化流程很畅通,宾至如归。
从缺乏统一的规划,到信息化规划占据学校五年规划中非常重要的位置。可以说,这五年的变化是巨大的:复合型人才队伍建设和培养已经提上了日程;资金不足的问题目前已经基本解决了;系统集成和兼容的问题随着近十年来统 一身份认证、数据治理的推进已经在逐渐改善中;用户体验、服务质量和响应时间虽然并非100%令人满意,但相较以往已经有了大幅的提升。
从数据层面来看,学校的信息化投入占学校总预算的3%~5%。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虽然资金较紧张,但也在逐年稳步提升。网络故障的发生率减少了80%。教师对智慧教室的满意率高达95%。安全事件发生率降低了90%以上。全校对于信息化的满意度逐年提升。
挑战与机遇并存
《中国教育网络》:在您看来,信息化建设目前还存在哪些挑战?应该如何解决?需要在哪些方面继续发力?
常潘:数字化过程中的痛点正在解决的过程中,但尚未完全解决。首先,数字化战略规划要高度统一,各部门各自为政的现象需要改进。第二,资金投入的持续性和有效性方面还存在挑战。第三,重硬件轻软件的现象依然存在。第四,吸引、培养和留住高素质的信息化人才难度较大。第五,用户需求多样化、快速变化,对信息化部门的要求逐渐提高。第六,信息安全风险逐渐增长,安全性问题日益严峻。第七,信息化建设的效益评估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
对信息化人才的需求也出现了新特征。网络、系统等领域需要的是专才,而应用系统开发却需要复合型人才——既要懂教育,又要懂管理,不仅要项目管理,还要擅长沟通,对于人事、财务等各个部门的业务一说就通。对于数据工程师和分析师的需求比较迫切。AI等新技术出现后,对学习能力也提出了新要求,包括要会写提示词、进行优化和训练等。此外,对网络安全和数据隐私保护方面也有了新需求。因此,要注重对复合型、数据驱动型、新兴技术型、安全意识强的人才培养。
面对数字化战略新三年,首先仍要重视基础设施建设,如网络、数据中心、超算等基础硬件方面还要持续投入。其次,要积极探索试点新的应用,如AI与智慧教室、学习平台集成,促进教与学的效率提升,促进科研能力的提升。第三,跨平台、跨部门的协作要打破信息孤岛,提升学校的管理效率。第四,信息化要想更大规模铺开,就要对用户进行定期培训。第五,软件系统在建设起来后要逐渐融合,要抛弃管理思维,而要以服务思维来建设软硬件系统和服务。
《中国教育网络》:在您眼中,高等教育信息化未来发展蓝图是什么样的?您对学校在信息化建设中的资金投入、政策支持等方面有哪些期待和建议?
常潘:未来,高校的信息化发展要以人为本,智能驱动,开放共享,建立深度融合的校园信息化生态。
对于资金投入方面的期待是稳定增长、持续投资。设立专项预算来支持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资金来源朝着多元化发展。要注重效益和投入产出比,避免追求盲目高大上的硬件堆叠,而要更关注软件、平台内容,包括人员培训、后期维护等。对于信息化的投入要倾斜到关键领域,如教学和科研是最重要的,要优先考虑。要建立预算评估和审计机制,对投入产出比进行评估。
在政策方面,要顶层设计、战略规划,完善相关规章制度,如数据管理规范、网络安全管理办法、数据隐私保护办法等。同时也希望从学校层面能够激励创新,对做得好的应用予以激励,吸引更多部门、人员参与到信息化转型的过程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在资金投入、职称评比方面给出相应的政策倾斜。
上海纽约大学信息化建设队伍共有28人,其中包括20位正式员工,8位外包员工,服务全校约3000名师生。近五年,学校信息化工作取得一系列突破:复合型人才队伍建设和培养已经提上了日程,资金不足的问题已经基本解决,系统集成和兼容的问题随着近十年来统一身份认证、数据治理的推进已经在逐渐改善中,用户体验、服务质量和响应时间相较以往已经有了大幅的提升。
来源:《中国教育网络》2025年5月刊
撰文:陈茜
责编:陈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