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位海外归来的青年学者日前建议,在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必须依照国际标准,而不是国内标准。他们建议,我国应该重点引进一批在研究领域领先的世界著名大学的一流正教授,使其全职全时回国工作,让他们在国内一流大学全面发挥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领军作用。
两位学者列举英美、日、德等国的发展进程,表明,综观近代世界历史,没有任何一个大国可以在高等教育落后的情况下,真正成为全面领先的世界强国。他们认为,世界一流大学有两个共同特点:一是拥有世界一流水平的教授队伍,二是有一套支持教授队伍培养人才、进行尖端科学研究的体制及政策(即所谓软环境)。
诚然,发达国家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其大学功不可没。前面提到的4个国家确实都在世界一流大学中占有绝大多数的席位,同时,其培养的人才和科研上的成就也是有目共睹的。而两位学者提到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也大都分布在这几个国家。
但是,如果说上述世界一流大学的共同特点就是国际标准的话,值得商榷。有人才、有软环境,就一定能建成世界一流大学吗?实际上,大学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连续的、积淀的过程,并非两位海归学者所说的“我国有可能用20至30年的时间走完美国高等教育100年崛起的历程”。而且仅靠大量引进人才并让其担当领军人物,还会产生一个问题,即“海龟”和“土鳖”,谁的能力更强?谁来评判?正如一些“土鳖”所说,难道不是“海龟”,我们就会差许多吗?因此,标准不是固定的,沉下心来,先积淀积淀,再看看效果,也许不失为一个中庸的办法。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