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围城、垃圾难缠的话题日益突出,让人思虑,令人担忧。
“这需要一个过程,会逐渐做好的。”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王如松,对此问题却比较乐观。
据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比如日本和我国台湾地区,从垃圾的系统管理开始,一般需要经过5~10年,随着觉悟的不断提高,人们的行为才会逐渐规范。
“在我国,垃圾围城有历史原因,不必恐惧。”王如松表示,“挑战与机遇同在。”
王如松认为,我国在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方面还处于起步阶段。
总体来看,城市垃圾尚未大规模开展分类收集,只有少数城市实行了垃圾密闭运输。全国无害化处理设施严重不足,大部分城市仍以简单填坑、填低洼地、地面堆积、挖坑掩埋、投入江河湖海、露天焚烧等处理方式为主。
从处理过程来看,当生活水平不高时,垃圾成分简单,有用资源几乎能全部回收,剩下的少量生物质在垃圾场中能自然分解,一些煤渣、瓦砾等无机物对环境影响很小。
随着城市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种塑料、重金属和一些有毒有害物质进入城市生活垃圾,所产生的渗滤液和逸出的甲烷等气体以及臭气、蚊蝇等会污染环境、影响健康。
于是又出现了将垃圾中的生物质沤作堆肥、阻隔渗滤液和收集逸出气的卫生填埋,以及将不可回收的一些可燃垃圾焚烧发电等垃圾处理的多种资源回收方法。
在王如松看来,垃圾和污水都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首先是厂家放错了,其次是商家放错了,再接着是每家每户放错了,最后环卫部门没办法合在一起了。
“如果管理得当,大多数垃圾都能变废为宝,垃圾的污染负效益能成为企业的经济正效益。”让王如松印象深刻的是,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其垃圾焚烧厂就位于人口密集的闹市区。
对于垃圾处理,王如松强调,应变政府负责制为政府、企业、社会共同责任制。
“只要设备合格、管理严格、有毒有害物分类检出、环境影响评价依法到位,垃圾焚烧绝不会产生二恶英等有毒有害气体;科学堆肥不会产生恶臭,施入林地、苗圃等,也没有健康问题;卫生填埋,有一定安全防护措施,环境影响也不大。”王如松表示。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