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2013年的到来,开展了12年的京津风沙源一期治理工程将要结束,二期工程即将展开。
“从京津风沙源一期工程‘染绿’上千万公顷荒山沙地的治理效果来看,未来二期工程将为京津一直到陕北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一道生态防线,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内容。”中国工程院院士沈国舫日前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专访时指出。
他同时表示,当前有些人质疑植树造林的功用并不科学。防护林建设与环保之间的“遭遇战”不应发生,因为防护林建设也是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的一部分。
荒山沙地变成旅游胜地
“风是大气候的问题,人力难以改变。但土地退化和风沙可以治理,防护林就是增加植被覆盖、降低风速、减少起沙量的重要屏障。”沈国舫告诉记者。
据了解,到2012年,国家在京津风沙治理工程上累计投资479亿元,完成退耕还林与造林752.61万公顷、草地治理364.88万公顷、小流域综合治理1.54万平方公里,使工程区森林覆盖率提高了4个百分点,达到15%。
以工程区北京延庆百里山水长廊治理为例,通过封山育林和风沙治理相结合,这里的风沙区已开发成旅游区,生态恢复得非常好。
沈国舫表示,京津风沙主要有北源、西源和西北源三个源头。其中,北源沙尘约占30%;西北源的风沙量最大,达40%以上;西源的影响力较弱,比10%多一些。“一期工程主要治理北源。从明年起,二期工程把包括陕北和内蒙古地区的西北源纳入进来,将为京津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生态屏障。”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