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 返回首页
上海高校科研评价将不再只依靠论文量一刀切
2014-10-15 新闻晨报

  今后上海高校的科研能力评价,将不再仅依据发表论文的数量来一刀切,而是要建立对科研成果的多元化评价体系,根据创新质量和实际贡献进行评价。近日,上海市教委发布《关于推进上海高等学校科学研究分类评价的指导意见》,指出了大学科研评价体系改革的方向。

  有高校专家表示,此举将改变高校在评聘、收入分配中过分依赖和不合理使用论文、专利、项目等科研指标的做法。

  一刀切带来大量垃圾论文

  “今天的中国高校,科学研究被抬高到空前的、过度重要的位置。不只是研究型大学,即便教学型乃至职业型学校,都将科研成绩当作学校是否优秀、教师是否能升等、研究生是否可以毕业的指标。老师的教学可以马虎,学生的毕业论文可以勉强通过,但只要有相当量的论文发表,就能一俊遮百丑。”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许纪霖对此批评说,高校对教师的年度考核和晋升,过分依赖论文发表数量,实质是大学领导的政绩工程。“千军万马写论文、拼数量,而质量倒成其次了。”

  “仅仅依靠发表论文这‘一把尺子’来衡量高校科研的能力,带来很多负面的结果。”昨天下午,沪上一所高校科研处负责人告诉记者,比如人文学科,全国的权威、核心期刊版面是有限的,但每年硕士、博士研究生毕业都有论文发表的要求,再加上教师晋升也要发论文,学术期刊不再是学术争鸣地,反倒成为毕业、晋升的敲门砖。“并不是所有研究生和高校教师都有很强的科研能力,但逼着他们写论文,会造成大量的垃圾论文。”

  高校五类科研将分别评价

  根据上海市教委发布的《意见》,上海将逐步建立对科研成果的多元化评价体系。

  “科学研究活动是多样性的,有搞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转移、成果转化的,有搞决策咨询、科学普及的,甚至还有文学艺术创作的等等;科研的成果也可以是多样性的,可以是学术论文、专著、译著、学术工具书,也可以是艺术作品、创意设计、发明专利等等。”上述高校科研处负责人表示,科研是多样性的,对科研的评价也必须是多元化的。

  根据《意见》,上海的高校将建立科研人员的分类考核体系。对基础研究人员、应用研究人员、从事技术转移、科研支撑和服务人员、软科学研究人员、艺术创作的研究人员的评价,将采取多元的评价体系。

  在高校科研能力评价方面,上海还将积极推进“同行评议”、“第三方评价”和“国际评价”等评价方法,探索开放的、多方参与的科研评价措施,建立与国外接轨的评价制度。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邮箱:gxkj#cernet.com
微信公众号:高校科技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