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元旦假期还没结束,一场纷纷扬扬的大雪就如期而至。截至1月3日下午18时,北京地区普降大到暴雪。家住北京朝阳区的李大妈边看电视边说:“现在的天气预报越来越准了。3天前天气预报就说,元旦期间2日有小雪,3日有大雪。幸亏我已经买好了几天的菜,这样的大雪天不用去菜市场了。”
近年来,在我国气象科技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下,天气预报准确率越来越高,不仅像李大妈一样的普通百姓有这样的感受,20多天前的2009年12月11日,温家宝总理在中国气象局视察时也称赞:“气象预报越来越准确。”
从几十年前经常发生报雨无雨、报晴下雨,预报员只能依靠经验分析的全手工时代,到现在不光要预报会不会下雨,还要报出什么时间下雨、下在什么地方,被称为定点定时定量的天气预报时代,天气预报这道世界难题,被中国气象科技工作者逐渐破解。
统计资料表明,近年来,我国1~3天的天气预报水平已处于世界先进行列,24小时的晴雨预报准确率也达到了83%的高点,24小时、48小时台风路径预报准确率接近国际先进水平,重大灾害性、关键性和转折性天气的预报准确率稳步提高。
透过天气预报准确率的这组数字和与之相伴的关键词,能够反映出新中国气象事业60年来取得的辉煌成就,也折射出新中国几代气象工作者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保障人民安康福祉、维护国家安全所付出的坚苦卓绝的努力。
中国特色的气象服务体系
新中国成立前夕,全国气象台站只有101个,仪器设备简陋,几乎全部依赖进口;气象专业技术人才奇缺,全国仅600多人。
1949年12月,中国气象局的前身中央军委气象局正式成立,新中国气象事业从此翻开了崭新的一页。气象工作者肩扛手提、用毛驴驮着气象仪器,徒步到高山、荒原、戈壁、沙漠等边远艰苦地方建站。
经过60年的发展,我国已初步形成了天基、空基和地基相结合、门类比较齐全、布局基本合理的现代化大气综合观测系统;组成了由天气预报、气候预测、人工影响天气、干旱监测与预报、雷电防御、农业气象与生态、气候资源开发利用等构成的气象服务体系;气象服务已基本覆盖了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与国家安全的各个领域,气象服务的社会经济效益投入与产出比达到了1∶50。全国气象部门正式职工达5万余人。
“60年来,新中国气象事业无论是气象业务、服务、科研,还是人才队伍、技术装备、基础设施等各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灾害防御机制日臻完善,省级以上气象部门制定的重大气象灾害应急预案达到280余个。”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不久前在中国气象局成立60周年庆祝大会上说。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