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警察厅19日宣布,截至当日9时,日本东北部海域发生的强震及其引发的海啸已确认造成7197人死亡,10905人失踪。
目前,包括中国国际救援队在内的多国救援队伍仍在日本参与救援工作。
记者从中国地震应急搜救中心、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等单位了解到,针对地震灾害救援的复杂性,我国已经成功研制出多款地震搜救机器人,目前已进入示范应用阶段。预计在十二五期间,将作为地震应急搜救装备投入实际使用。
特别是其中一款小飞机机器人,有望率先在地震救援中使用。
》》专题报道:关注日本大地震 高科技救援型机器人将满足抗震之需
地震救援人工操作存在危险性
根据近几年地震救援情况不难看出,由于地震发生后废墟结构极不稳定,很容易对在废墟中的救援队员造成危险。而涉核、涉化设施的震后救援,更充满危险性。
比如此次日本地震,中国国际救援队奔赴的是遭受严重海啸灾害的日本岩手县大船渡市。
据了解,在日本参与救援的各国救援队,这次主要还是携带生命探测仪、切割装置等救援设备。由于目前重灾区面临核泄漏危机这一特殊情况,各国救援队正面临救援难题。
特别是灾区下雪后,冒着严寒,中国国际救援队先后在岩手县大船渡市完成了对200余幢房屋的拉网式排查搜索。
据介绍,一些大面积的倒塌建筑,可以借助机械挖掘搜索,但一些缝隙、狭小空间等,救援队员进去有危险,大型设备又没有“用武之地”,就需要一些特定的设备来完成搜救。
地震救援机器人已经研制成功
记者日前从中国地震应急搜救中心、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获悉,“废墟搜索与辅助救援机器人”课题取得重要进展,多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地震救援机器人已经研制成功,且已通过联调集成实验,有望于“十二五”期间应用到地震救援中。
记者了解到,该课题由中国地震应急搜救中心、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上海大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北京)、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院合肥智能机械研究所、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6家单位联合负责。
目前空中搜索探测机器人、废墟洞穴可变形搜救机器人、废墟表面搜救机器人、智能机械手爪等系列机器人已经研制成功。
2010年7月,上述几款机器人在北京进行了联调集成实验。主要是进行低空侦察灾情、搜索幸存人员、输送生命给养、投放救灾物资、喷撒防疫药品、拾取重要物品等多项地震搜救功能的操作实验。
据了解,这次实验非常成功,也标志着我国地震搜救机器人系统已进入到示范应用阶段,有望在“十二五”期间作为地震应急搜救装备投入实际使用。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