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济南4月29日电(温闽 黄功霖)春夏之际,水草丰美的黄河口渐渐成了鸟类的乐园。与往年有所不同的是,以前从来没有看到过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鹳,几十年来没有露过面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白鹤,销声匿迹数十年的雪雁,居然也出现在一望无际的视野当中。
记者从山东省东营市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了解到,自从国家加大对黄河流域水流调控、实现黄河不断流以来,短短三年间,已经有20多种珍稀鸟类陆续出现在黄河口地区。
黄河三角洲拥有我国保存最完整的湿地生态系统,面积约15.3万公顷。作为亚洲鸟类迁徙的“中转站”,这里常年有二百五六十种鸟类栖息,总数达400多万只。
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天旱,黄河连年断流,由此也导致黄河入海口地区的生态环境日趋恶化,淡水湿地连年减少,盐水湿地逐年增加。更为严重的是,这里的鸟类构成也出现显著变化,一些珍稀鸟类开始在这片土地上消失。
国家水利部门、尤其是国家黄河水利委员会从1999年起实行了黄河水资源的统一调度,而且,迄今已保持整条河域三年没有断流。源源的水流宛如鸟类的生命之水。在黄河入海口附近,记者看到,大片的芦苇绵延到天边,清澈的海水注满陆地沟漕,岸边随处可见鸟类的足印,在远远的陆海滩涂上,成群的丹顶鹤有的正悠闲地散步、觅食,有的则在清风中振翅嬉戏。
“正是因为有了黄河持续三年的连续供水,其下游入海口地区的淡水湿地才得以连年增加,盐水湿地才开始收缩,生态环境才得以逐渐改善。”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科研站站长吕卷章说。
3年来,陆续有一些绝迹了数十年的鸟类――如雪雁、白鹤等,开始在入海口地区出现,还有一些从来没有出现过的鸟类――如黑鹳等,也在这里安家落户。据观测,三年来,这里的鸟类已经增加了20多种,原先就有的鸟类数量则大量增加,与此同时,各种鱼类、陆地动物等的数量也有大量增多。
黄河口地区生态的变化,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专家们认为,在治理黄河的问题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才是治理黄河的根本举措,河口地区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增加这么多的鸟类就是最好的证明。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