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 返回首页
创新中国的60项科学成就:黄土高原上的试验区
2009-08-19 科学时报 王莉萍/整理

  黄土高原地貌环境在世界上独具特色,总面积64万平方公里,关系着青、甘、宁、内蒙古、陕、晋、豫等7省近亿人的经济、民生。黄土高原的土壤侵蚀和环境问题为世人所关注,黄土高原综合治理定位实验研究作为国家“七五”重点科技攻关课题,就是着重针对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严重、土地退化严重、产出率低、经济发展缓慢等突出而敏感的问题,进行综合实验研究。60多个单位、40多个学科专业的400多名科技工作者参与了此次科技攻关。作为这次联合攻关的主力军——水土保持所是中国科学院针对黄土高原研究与治理在西北地区设立的第一个研究所。

  黄河流域黄土高原地区中水土严重流失区(丘陵沟壑区、高塬沟壑区)的总面积达25万平方公里,严重流失区入黄河的泥沙量占总沙量的90%,是黄河中游重点治理区。该地区自然条件差,干旱灾害频繁发生,70%的县是贫困县,也是多种矛盾集中的地区。因此,科技攻关集中在这一区域,可解决这一地区环境整治和农业发展等迫在眉睫的问题。

  长达5年的联合攻关取得了显著成绩。根据攻关成果,科研人员在11个试区完成了土地阶段性优化调整,并使生态环境得到改善。通过土地利用优化模式的研究攻关,确定了适合多种土地类型的土地结构优化模式,确定了农村各产业的总体结构模式。

  此次科技攻关的结果表明:黄土高原有相当的资源潜力,农村粮食可实现自给有余;通过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水土流失可有效控制,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土地生产力、当地居民经济收入大幅度提高。

  在试验示范区综合治理研究中,科研人员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运用了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系统工程理论与技术以及耗散结构理论等。科研人员在运用一些关键技术的同时,也不断创新。比如,粮食生产短期内大幅增产技术,就是研究人员采用了最佳施肥量与良种相结合,辅之以相应耕作措施,使亩产由100公斤增至370公斤,构成反应型丰产模式,为粮食生产建设提供了技术与理论依据。

  随着国家经济发展向西部转移战略及“山川秀美”工程的实施,以及本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黄土高原科技攻关所取得的成果将会有更广阔的应用前景。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邮箱:gxkj#cernet.com
微信公众号:高校科技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