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随着网络基础设施以及相关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视频已逐渐深入网民的生活当中。
而且,网络视频已经被广泛用于教育领域中。形象、立体的多媒体视频课件使教学从课堂延伸至课外,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只要拥有网络,大众便可学习其所需要的资源,从更深远的角度来说,它推动着教育公平。
技术要点
目前,很多单位都在做相关的视频课程,包括小学、中学、大学等,尤其是一些高校的网络教育技术中心,远程教育中心等部门。在我国,教育部的大型课件共享平台包括“大学课程在线”和“精品课程”。它们为缩小数字鸿沟,推动全民共享教育资源提供了良好平台,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考虑因素
视频课件不同于一般课件,因为带宽等资源的限制,其在制作时需要从多方面考虑。考虑要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 格式选择。
由于视频占用的空间较大,视频课件制作所选择的格式是需要首先考虑的问题,内容大时可考虑使用MPEG4、RM、asf、wmv等流媒体视频格式,它们有极高的压缩比。
第二,远程教育中的学生需要有计算机软硬件环境的支持。一个低版本的系统会限制学生学习和获得材料的速度,并会阻碍学生和教学者的交流。例如,一个网上课件采用Java ApPlet制作,而这个学生的浏览器是Internet Explorer 3.0或更早,那么这个学生就无法获得此课件。网速和内存容量同样也可影响学习材料的获得,数字化图像、音频和电影片段需占用大量空间并且下载要比文本耗时,学生硬件的局限往往也阻碍了这些材料的获得。因此,在设计制作之前,考虑学生的软硬件环境是必需的。
多媒体课件制作工具可使用PowerPoint、 FrontPage、Dreamweaver、Flash、AuthorWare、方正奥思、课件大师以及其他多媒体创作工具等。在多媒体课件设计时必须考虑课件的内容易于更改或扩充,使课件具有为学习者提供继承性学习、创造性学习和终身学习的空间,使之成为一个专业信息资源库。
实践案例
在视频课件的制作格式上,有很多现成的技术可供选择。不过一些有研究实力的学校在此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研究,比如上海交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他们结合自身实践,研制开发了自己的课程录制系统——Wise Studio。
该课件制作系统主要由三个重要工具组成,它们分别是:Wise Recorder、Wise Editor以及Wise Player,分别负责录制、编辑以及播放。
针对传统流媒体课件制作的实时性不强,录制出的课件容量较大,多种流媒体间不完全同步等缺点,他们使用多流合一的技术来录制课件。具体地说,就是将视频、音频、鼠标数据流和屏幕数据流四流合成到一起。其中,视频采用基于MPEG-4的编码;音频采用GSM6.10编码器;屏幕使用自己开发的CSMX编码算法;针对鼠标流,先记录下鼠标的形状,这样在鼠标移动的过程中,记录下它的屏幕相对坐标即可。各个流的数据被交叉存储到融合后的文件中,每段数据以一个时间戳开始,播放的时候可以根据时间戳来同步。
而且,他们非常注重视频课件在无线环境中的应用,因为无线将是未来趋势。“我们要实现的是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都能上网看到我们所提供的内容。”他们拿着自己的手机在新加坡测,结果效果出乎想像。
这套系统适用于多媒体课堂教学、大型学术报告、多媒体会议、多媒体培训、多媒体点播等情景课件制作场合。
平台建设
课件制作成功之后,还需要对支撑平台——视频网站进行有效维护。
“大学课程在线”负责人之一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张进宇老师认为,一个理想的视频平台应该包括以下几个要点。
第一,常年7×24小时的稳定运行;
第二,视频点播质量优良。(这里的点播是指用户随时随地的点播,用户可以从互联网任何地方,在他需要的任何时候获得满意的视频播放质量。)以上两个特征对系统可靠性和可用性提出了非常严格的要求。这两个要求也正是视频点播面临的最主要的挑战,因为视频点播服务往往意味着对海量数据的存储和频繁移动。这些存储和移动在有限的网络局部带宽和服务器外设输入输出性能的条件下很容易造成单点瓶颈。
第三个特征是具备丰富的视频资源的来源。有了这样的一个理想的平台,任何互联网的用户就能够非常方便地点播中国高校课程的实况录像,也能够在他需要的时候观看到这些高校的学者、名人的精彩讲座,甚至是全国各个著名中、小学的课堂视频。
资源建设
视频课件要长远发展下去,一定要有丰富的不断增长的来源,重要来源包括自建和共享。
自建资源通常是高校自行建立的资源,共享资源来源于别的院校或者互联网平台上的资源。
针对视频课程资源的建立,有专家认为,要引进资源奖励机制,即:贡献的资源越多,享受的服务就越好。如同北京大学天网Maze所采用的奖励机制。
在国外,我们发现学术机构和商业机构进行合作,将视频课件尽可能地制作成纪录片的样子,而不仅仅是老师在台上讲授课程的单一画面。
比如,一些商业机构和学术机构进行合作,将人文、社科等知识搬到网上,其中一个叫做Fora.tv,是旧金山一家公司,由天使投资者提供资金,Fora.tv希望和美国几十家智囊机构、民间组织、书店等机构建立合作关系,提供它们的讲座视频,并用便于搜索的方式放到网上供人观看。
另外一家“研究频道”(Research Channel)由美国几家顶尖大学合作成立,总部设在西雅图的华盛顿大学(University of Washington),已有10年历史。起先这是一个播放大学教授课件的公共电视频道,但如今也现身互联网,拥有3000多份商业、科学和人文课件录像。
而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正与Google合作扩大学校的影响力。学校的一些课程已经持续十年采用网络视频广播,2006年他们发布了自己的谷歌视频网页,希望通过跨平台接入、下载和内容共享提高课程的曝光率,同时学校也把视频放在了苹果公司的iTunes网站上。
伯克利分校的网络广播在2006年上半年拥有450万次浏览量。“不是每个人都能进入伯克利分校,但你可以免费旁听视频课程。”伯克利分校网络广播产品经理俄巴底亚.格林博利表示。他还提到,“通过这种方式,很多毕业生还在继续参与学校课程的学习。”
结束语
可以想像得到,随着视频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网络设施状况的不断提升,多媒体视频课件将会越来越在教育中占据主流地位,而且,视频课件的大量产生,将会极大地促进东西部数字鸿沟的缩小,对促进教育公平,实现全民终身教育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