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与中国教育改革》探讨了处于现代化与后现代夹缝之中的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中所面临的种种矛盾冲突与解决途径。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而以培养人为己任的教育更应以人为本。
教育应该服务于一切人的发展。这实际上涉及教育公平问题。法国学术院的院士皮埃尔·布迪厄做的市场研究指出,欧洲的教育制度乃是社会再生产的机器,上层家庭的子女比较容易受到好的教育,而好的教育又能使人获得比较好的地位,教育的差异与社会阶层的差异有相关性。比如,在法国,政界人士都出自高等行政学院、巴黎政治大学;企业界人士都出自一些工商管理大学。教育和学校不断进行着劳动力的再生产、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的再生产。这种观点比较准确地反映了教育和学校具有复制现有社会关系、社会分层的功能。在普遍存在竞争和选择的市场条件下,学校再生产社会关系和复制社会分层的功能会得到进一步的强化。美国学者埃弗里特·罗吉斯把这种现象称为弱势家庭、父母和其子女之间的一种往复循环。
社会学家认为,社会分层有一种现实意义,即通过分层和流动,缓和社会阶级矛盾,在兼顾效率与公平的同时,起到稳定社会的作用。人群占有资源的不同导致了分层,有适当的分层和差距,才能促进效率的提高;但如果差距过大,造成两极分化,就会影响社会稳定和竞争的公平。因此,就要强调社会流动,以流动保证公平。近几百年来,中国社会的流动率仍非常高,但这是阶级被打碎的流动率,而不是规范制度下的流动率。我们的社会没有制度化的分层体系,没有规则化的公平竞争,因而高流动率没有带来高效率。近几年来,制度化的流动有点规范化了,我们还应努力建立规范的流动制度,这个流动制度可以选择教育作为流动的渠道,教育的普及是保证社会公平的重要措施。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