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从今年4月起,本报记者深入河南、湖北、安徽、江西、山西、湖南六省40多个市县,了解中部教育的真实现状。其间,本报开辟专栏,陆续刊发相关报道48篇。六省之行结束后,记者再次梳理此行的感受,由点及面,将采访中发现的中部教育在崛起过程中所共同面对的教育投入、师资结构、发展环境、发展策略等难题呈现给读者,希望能够唤起更多的人关注中部教育,为中部教育出谋划策,让教育成为支持中部崛起的一股重要力量。
不久前,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国家重点课题——《转型期中国教育重大政策案例研究》课题组,以人均教育经费、生均教育经费、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和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4项基本指标,对我国教育经费进行了考察,结果出乎很多人意料:指标最高的是经济发达的东部,但指标最低的并不是经济最不发达的西部,而是中部,课题组称这一现象为“中部凹陷”。
记者在中部六省的所见所闻也印证了这一问题。
经费不足,中部教育形势严峻
数字或许可以说明问题。人均教育经费,2001年,东部地区的平均值是619元,西部地区为282元,中部地区则为264元。排在最后两名的是两个中部省份——河南和安徽。
生均教育经费,小学生东部2075元,西部987元,中部851元;初中生东部2655元,西部1474元,中部1165元。
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小学生东部1412元,西部776元,中部只有597元;初中生东部1617元,西部1142元,中部719元。
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小学生东部200元,西部50元,中部仅为31元;初中生东部317元,西部86元,中部57元。
从这四项指标中可以看出,无论从教育的总体情况,还是财政对义务教育的支持程度,或是财政对改善办学条件的支持程度,中部与东部都相差甚远,甚至与西部地区相比,差距也不小。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经费的短缺制约了中部教育、特别是农村教育的发展速度。行走在中部六省,记者少了在东部采访时的新鲜,也少了在西部采访时的兴奋。在东部,先进的教育理念、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经常会让人眼前一亮;在西部,刚落成的高标准校舍、崭新的教学设备,让人随处可以感受到条件改善后师生们的喜悦。而在中部农村,当年“普九”建设的校舍,经过近十年的风吹雨打已有些破旧,校长们却仍在为当年欠下的债务烦恼;缺失、破损的教学仪器得不到及时补充,紧张的公用经费让老师们为一支粉笔精打细算。一位市教育局的老局长叹息着对记者说:“农村教育已到了崩溃的边缘。”此话虽然有些言重,但也道出农村教育形势的严峻,中部农村教育成为“凹陷”中的低谷。
走向崛起,期盼中央政策支持
“我们处境尴尬啊,沿海开放政策我们沾不上边,西部大开发又没我们什么事,谁让我们不是‘东西’呢。”在中部采访,经常可以听到人们类似的调侃和抱怨。
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东部地区已尽享先发优势,经济处于领先水平,教育发展也同样占得了先机,不少省市将发展目标瞄准了实现教育现代化。而西部地区,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的特别扶持政策也取得了积极效果,西部“两基”攻坚、现代远程教育、“两免一补”工程的实施,大大加快了西部教育的发展。在东西的双重夹击下,中部教育投入不足的差距凸显出来。
“中部是我国主要产粮区,农业税、特产税减免等政策的推行,有可能给中部农村教育带来新的冲击,中央必须考虑到这点。”在中部采访时,一些教育界人士向记者表示了担忧。解决“三农”问题是我国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全国推行的农村税费改革,极大减轻了农民负担,但农村教育经费供求矛盾也因此更加突出。这是因为,每一次因减轻农民负担所造成的地方财力减少,都主要由地方消化,而财力的减少势必影响教育经费的投入。
以人口大省、农业大省河南来说,虽然该省的生均教育经费、生均公用经费在全国最低,但该省2003年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例却达到了22.99%,排在全国第二位,投入力度不可谓不大,只是囿于财力所限。“希望中央在制订政策和转移支付时,能够充分考虑‘人均’这一概念。”河南省教育厅厅长蒋笃运向记者强调了这一点。“且不说东、西部已经享受到而我们没赶上的优惠政策,即使是同样的政策,由于我们中部人口多,落到每个学生身上,实惠就比别人少了很多。”蒋笃运进一步解释。
今年年初的“两会”上,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正式提出“中部崛起”,中部人盼望着这一口号能够落到实处,出台优惠政策,让中部从“凹陷”走向“崛起”。
以县为主,省级政府也需尽力
“以县为主”后,乡镇政府从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的重压下抽身喘息,将包袱转给了县级政府,但中部很多农业县市自身就是“吃饭财政”,也无力承担。记者走过的一些县,单教师工资一项就占了全县财政收入的60%,而且还只是“国标”工资,只占应领工资的70%左右。管了教师的“人头费”,县里已没有能力再去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学校靠从学生那里收取的少量杂费艰难运转。
县里把目光投向了上级政府。据了解,1994年分税制度改革后,我国中央财政收入占总财政收入的比例已从22%上升到50%,近年还在增加,加上省级和地市级财政的份额,县以上三级政府财政收入所占比例已高达80%。县级政府有理由希望上级政府帮助解困。
记者在翻阅《2003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时发现,虽然中部6省预算内教育拨款都有所增长,但除湖北省外,其余5省增长速度都低于当年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例与上一年相比也都有所下降,没有达到《教育法》规定的教育投入增长要求,中部各省有义务增加对教育的投入。
记者还发现,在“以县为主”体制下,省本级在对下级的转移支付项目中,资金量的一半是为了满足中央政府项目的配套资金要求,一般性教育专款的设置也基本在中央教育专款的框架之内操作,省级政府基本没有承担筹措和分配财政性义务教育经费的责任,这对于缩小省内各地的教育差距来说相当不利,省级政府解决本省内教育问题的主动性应该得到加强。
差距是相对的,短时间的“凹陷”也并不可怕,只要各级政府能够提高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把教育当作一项基础性工程常抓不懈,按照《教育法》的要求不断增加教育投入,教育的均衡发展总会实现。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