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要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心”实施素质教育,从而引发了对创新教育的研究和实验热潮。本文将从教育信息化视角出发,把创新教育的实施过程置于网络环境中进行思考,力图说明创新教育的实践重心应该放在教学思想、模式、内容和方法层面上。结合我院的校园网建设,对网络环境下教学模式的创新提出不成熟的见解,以期引起争鸣和讨论。
创新教育的产生和发展是对信息时代挑战的一种应对。近年来,随着个人电脑的普及化、全球信息网络系统的建立、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全球信息化步伐明显加快。信息化将成为整个社会生活和生产的重要基础。随着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以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技术应用为核心的教育信息化已成为带由全局性、结构性的教学改革课题。信息化对院校教学的影响和挑战涉及到三个层次的问题:
1.1
计算机教育或信息教育问题。院校的教员、学员、管理人员要掌握计算机应用和网络操作技术,进而形成现代信息观念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我们可以把这种新的教学要求称为“信息素质”的培养。1.2
教学目标的变化和教学价值观的变革。实现教育信息化的目的是要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服务,为提高整体的教育质量,提高全民族的创新能力服务。在教学目标上,就是要培养全面发展的、具有高度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以适应由于技术创新而不断变化发展的信息时代。从微观层面看,信息化对院校教育教学的价值观还不十分清晰,例如信息文化观念、信息伦理、虚拟环境下的情感生活等,需要认真加以研究。1.3
信息化与教学活动方式的变化。现代教育技术和教学手段对院校教学活动方式的影响作用是前所未有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受到严重的冲击。要准确估计这种影响作用的强度和广度,需要深入到教学活动的具体方面,探讨教育信息技术应用的可行性和途径。例如:信息技术基础上的个性化教学和人——机教学机理、机制和方法问题;信息技术条件下教员的作用和新型师生关系问题;课堂教学模式如何适应信息化要求及其改革与创新问题等。正是在这样的时代挑战面前,以培养创新人才为主要目标的创新教育应运而生。信息化对当代教育创新的影响也是历史上科学革命促进教育创新的一种延续。现代意义上的大学于
18世纪出现于欧洲,但她的发展却经历了长达800年的艰辛努力。在中世纪,十字军东征才发现当时的阿拉伯、中国、印度的先进技术及古希腊人的先进学术思想,促使大学的雏形——教会学校的诞生。当时其主要教学内容是翻译由东方传入的天文学、数学、医学、工艺学著作。从此,科学进步成为教育事业发展与创新的原动力。1957年苏联发射人类第一颗人造卫星,并于两年后发射第一艘载人太空飞船,这一事件极大触动了美国人的危机意识,引发了长达20年的教育革命。20世纪70年代末日本在高新技术领域的崛起,再一次给美国和西欧国家敲起了警钟,从那时期,美欧又开始了新一轮、实际上是持续性的教育改革,并完成了面向21世纪的社会创新基础的构筑。而我国的教育改革模式是由社会制度和体制改革所规定的自上而下的变革运动。无论是建国初期借鉴苏联的“院系调整”,还是50年代后期的“无产阶级教育方针”的实施,以至于“文革”时期的教育革命,都是在教育界“很不理解,很不得力”的情况下进行的。为此我们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反思历史,我们感悟到:西方社会的变革,人们寄希望于个人的解放和自主性的张扬;而中国的社会变革,人们寄希望于英雄政治或“圣人”政治。这就是中西文化观念的差异。但这种情况在发生积极的变化。正在进行的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教育改革,正是按照“科学革命促进教育创新”这样一条客观发生发展着。正是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科学革命孕育了我国国家创新体系中的素质教育思想,促进教育改革的展开和创新教育的实施。从创新教育的核心内容来分析,我们也可以感受到信息时代的气息。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为目标的创新教育,应围绕创新三层次核心内容展开,即培养学员再次发现知识的探索精神,培养重新组合知识的综合能力和准备“首创前所未有”事物的创造
意识和创造能力。可以这样认为,创新教育所培养的人才要具有“无中生有,有中生新”的精神和能力潜质。而这正是信息社会对人的基本素质要求。信息时代最鲜明的特点就是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要求人们要不断地进行学习和探索,将现有知识组合为新的知识,具有强烈的创造激情、探索欲、求知欲、好奇心、进取心、自信心等心理品质和人格特征。创新教育培养的创新人才正是信息时代所需要的人才,创新教育和信息时代的这种本质上的贯通和相适,又一次验证了时代挑战与科学革命对教育改革深刻而广泛的影响。同时也给予我们一个重要的启示:创新教育的实施过程将与教育信息化和网络环境密不可分。
教育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支柱产业,正如江泽民同志所指出的,“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这里提出一个过程和环境问题。创新教育的实质是素质教育中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一种实践过程。这种过程使人们更重视教学思想、模式、内容和方法等实践活动的操作细节,用现今流行的比喻可称之为“软件建设”。而教育信息化是要运用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当然包括创新教育思想)和现代信息技术把学校的环境建设成一种充满信息,而且方便教育者和学习者获取信息的环境,可以称之为“硬件建设”。现代教育的思想、理论、观点,都是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适应社会更高要求的变化。根据国内外教育理论的最新研究,现代教育方式应转变为以学生学习为中心,以强化个体实践为中心,以信息交流为中心,变被动教育为主动教育,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变知识教育为智能教育。这些创新教育观点在以往的教学环境中是很难得以实现的。所以人们一直在期盼着信息技术和现代教育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现代教育技术,逐步建立一个面向
21世纪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新教育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使上述先进的教育方式和教学模式、方法和手段得以实现。显然,创新教育与信息化环境具有互动影响,环境条件对创新教育的实施过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校园网建设是现代教育技术的综合运用和体现,网络与多媒体成为教育信息化的
两大技术杠杆。因此,教育信息化能够为创新教育的实施过程提供最佳的外部环境:一个集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于一体的校园平台可以使创新教育有广阔的活动空间,通常称 之 为信息化校园的网络环境。网络化:计算机网络是信息化校园的技术支撑。校园网——即在校园范围内连接的计算机网络将行政管理、信息管理、教学服务、研究开发等各类系统联系起来,实现这些系统之间的信息交换和信息服务。网络化的内容还包括校园网与外部网的充分互联,达到校园内教学科研资源与社会知识资源高度结合。
数字化:应用现代化技术,将文本、声音、图象、动画
等物理信息以一定数字格式录入、储存并传播。实现数字化,将极大地加快信息的传播速度、范围,提高了信息资源共享的效率。智能化:包括多媒体、人工智能以及知识库在内的信息技术,结合计算机网络,可以使信息化校园的数字资源得到更为有效的利用,创造出一个智能化的教学系统和教学环境。在这种条件下,学生必须从被动接受知识的模式中解放出来,与高度互动、智能化的环境相适应,探索以自我指导为指向,以个性化学习为中心的学习模式。教员的主要任务也随之转化为借助智能化手段,个别的、有针对性的培养学员独立自主地获取、加工、处理和利用信息与知识的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意识。
在网络环境中思考创新教育的实践问题,我们可以清晰地认识到:教育信息化将为创新教育的实施提供充分而必要的外部环境,通过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可以实现创新教育思想的预期目标。对于教和学这一双边活动范畴而言,更重要的教育信息化内容是智能化,因为智能化水平直接反映了教学模式的革故鼎新。可以预言,创新教育的实践过程与校园网络环境的整合,必将引起教学模式的一次突破性变革。
创新教育是教育功能上的重新定位,是带有全面性的、结构性的更新与调整,但它毕竟与教育现代化、教育创新、素质教育等宏观课题研究的着力点有一定区别。创新教育更注重的是教学实践的细节。因此有学者建议把创新教育的重点放在教学思想、模式、内容和方法层面上。创新教育实践的载体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在网络环境中,称之为教学模式。构建新兴的教学模式是校园网建设的第一要义,也是创新教育本质所要求的。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教学思想、内容和方法的作用都很重要,但在网络环境中新型教学模式的作用特别的凸现出来,所谓新型教学模式是以先进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为指导,在某种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的支持下,教与学活动中各要素之间稳定的关系和活动进程结构形式,一般也称为教学活动的程式。实践已经证明,在素质教育和创新思想指导下,装备了校园网的院校在教学模式上将有一次突破。教学活动的四要素(教员、学员、媒体和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将发生变化。在新型教学模式中,教员将改变过去的教材、教具图表、黑板粉笔为手段的传统形象,教员也不是知识的唯一拥有者和传播者。学员成为学习的主体,校园网为学员探索式学习提供情景和资源。教员的角色则主要成为学员学习和利用信息资源能力的指导者,教学过程将依赖网络环境通过多媒体技术加以完成。利用网络上丰富的教学资源,激发学员的创作热情,调动探索精神,使院校教学成为培养学员创新精神的主渠道,成为教员和学员生动活泼、多姿多彩的生活方式。
3.1
同步讲授模式与传统的讲授模式相比,教学手段以多媒体信息方式呈现,教学材料通常由校园网提供,丰富、增强了教材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但它仍是一种单向沟通的教学模式。
由教员将教学要求、内容、测评等教学材料编制成
在这种模式下,教员要做的就是确定某些由学员自己解决的问题,并在整个过程中对学员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给予启发和提示。这种学习模式使学员处于积极主动的地位,与传统的发现式教学在目的上一致,但由于充分利用网上的教育资源和智能化的教学环境,能更有效的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
3.4
创新学习模式这是比探索学习更为个性化的教学模式。教员应根据学科内容的前沿知识和信息,设计特定的教学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设性思路。创新学习模式不仅要求学员探求新的知识领域,还特别强调对已知领域的知识进行重新组合。也就是说不仅要求学习新知识,还要接受创新的思维活动锻炼,体验创新人才特有的心理品质和人格特征。在网络环境下,这种锻炼和体验可以获取创新教育的最佳教学效果。
3.5
模拟学习模式这是适应以形象直观为教学特点的学习模式。以图象、动画、视频内容等形式反映客观世界无法观察的事物或教学实践及演示环境,是这一学习模式的突出特点。这种学习方式如果配合以适当的模拟训练器材,对学员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6
个别辅导模式在校园网环境下的个别辅导是指学员自行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中教员的一种引导。这种辅导是一种主要的教学模式,而区别于传统教学模式的探索之外的辅助教学方式。校园网给学员提供集成化的学习环境,比如多媒体学习系统、辅助学习系统、实践环境、师生交互环境等,这些学习环境使学员完全有可能完成自主学习的全过程。
3.7
协作学习模式这是利用网络以及多媒体相关技术,由多个学习者针对同一学习内容彼此交互和合作,达到对教学内容比较深刻理解和掌握,非常有利于学员高级认知能力的发展。在教员指导下,确定学员在协作学习模式中的角色,建立学生之间的协作伙伴关系或竞争关系。通过协作和竞争,激励进取,鼓励沟通,在强调学习个性化的同时,实现教员与学员思维与智慧的群体共享。
对新型教学模式的憧憬,一方面激发我们对创新教育和网络建设的热情;另一方面也提醒我们重视传统教学模式的开发和利用。因为新老模式之间既存在差异,也存在传承。在新型教学模式中应当刻意追求“创新效果”,创新教育如果只停留在培养学员创新精神阶段,而不注意引导学员思想和精神“转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那麽就无法提高创新的品质,创新过程则没有完成。这也许是教育工作者永恒的主题。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