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网络教育的蓬勃发展,与之相适应的资源建设也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众所周知,网络教育有三大基础:硬件、软件和网络教育资源。随着Internet技术及其向宽带、高速、多媒体化方向的快速发展,硬件、软件方面的优势将逐渐弱化,教育资源的优势必将越来越重要,最终将决定网络教育成败的关键所在,而网络课程是其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网络使教与学活动产生了时空的分离,教师不再是直接的教育者,教育目标通过网络课程来实现,教学活动围绕着网络课程展开,因此开发适用于网络教育的高质量的课程成了我国发展网络教育的一个非常重要而迫切的课题。
网络课程,顾名思义就是用于网络教育的课程,首先,它是课程,其次我们强调它必须具有网络的特点。按照美国新教育百科辞典“课程”条目说:“所谓课程是指在学校的教师指导下出现的学习者学习活动的总体,其中包含了教育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乃至评价方法在内的广泛的概念”[1]。网络课程还要考虑到教育信息的传播方式发生了改变,并由此而产生的教育理念、教育模式、教学方法等的极大改变。网络应用于教育领域,给人们提供了大量便捷的学习机会、丰富的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使学习活动更加自主化、个性化,使教育的适应性得以大大加强,网络课程要充分体现网络的这一特点,构建多媒体化的接近真实生活的自主、协作学习情境,能充分利用网络的资源开放性。总而言之,网络课程就是通过网络表现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它包括两个组成部分: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和网络教学支撑环境,其中网络教学支撑环境特指支持网络教学的软件工具、教学资源以及在网络教学平台上实施的教学活动[2]。
网络课程的建设已引起我国教育部门和教育教育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实践,并取得了一些阶段性的成果。
1. 政策现状
教育部给予政策上的支持。教育部于1999年启动新世纪网络课程建设工程,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项目”的经费,重点支持若干所高等学校网络教育学院的网络课程建设和应用,并实现资源共享。新世纪网络课程建设工程将在2年之内,重点规划建设200门左右基础性的网络课程。该工程的第一批项目已经准备立项,第二批项目已启动。今年4月29日,“现代远程教育联合研究发展中心”正式成立,该中心准备在年内推出一批包括初中、高中、大学本科和研究生培养在内的系统网上课程。
2、研发现状
研究工作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在教育部召开教育部启动新世纪网络课程建设工程研讨会上,与会专家讨论了网络课程建设的理论基础、原则、技术规范、方法等,提出了《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试行稿)》,为课程的开发提供了一个方向。在实践方面,31所高校的网络学院和各中小学网校都在积极开发网络课程,如浙江大学远程教育学院4个专业设置了57门网络课程,清华大学网络学堂仅2000年秋季6个专业提供42门课程,其它高校也正在开发大量的网络课程;中小学网校则更多,几乎囊括了所有中小学现行课程体系中的课程。但是开发网上课程时,教师与课程开发脱节的问题比较突出,教师主要负责网上课程教材的编写工作,而网上课程的建设则是技术人员的事情。
3、应用现状
按照金伯格(Ginsburg ,1998)等人的分法,网络课程可以分为三代:第一代是通过网页给学习者提供教学材料和有关资料,以及与其他的有关教育网连接;第二代是除了在网上提供学习材料外,还要求学习者通过电子邮件、电子公告栏、网上练习和测量进行异步双向交流;第三代是除了第一代、第二代外,还要求通过网上交谈室、电话会议、视频会议或MUDs(MOOs)系统进行同步双向交流。当前世界网络课程已正向第三代发展。我国的网络课程大部分处于第二代,有一些还处于第一代,只有极少数高校网络学院采用视频会议系统,如北京邮电大学、浙江大学、湖南大学、清华大学的网络学院。基于网络课程教学的效果也并不是很理想,大部分高校网络学院都在其他省、市开办教学点,部分沿用传统课堂教学来提高教学效率。
我们对已开展网络教育一些高校网络学院(远程教育学院)和比较有名的中小学网校的网络课程建设进行了网上调研,发现他们的网络课程建设存在一些共同的问题。
1、网络课程、网络课件、网络教材的混淆
目前,关于网络课程与网络课件的界定显得模糊不清,有时被认为是同一个概念或同等的概念;更有人把网络课程理解成教学内容的简单罗列。网络课程中只有几个课件或几篇讲稿,需要指定参考教材。
课件(Courseware),指专门为进行教学活动而设计的计算机软件,包括用于控制和进行教育活动的程序、帮助开发维护程序的文档资料以及帮助教师和学习者使用程序学习的课本和练习册等[3]。网络课件,就是应用于网络环境的课件。而网络课程是通过网络表现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课程与课件的出发点不同,课件是从教学活动出发,课程是从社会需求出发,但他们的教育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使学习者的认知结构发生一定的改变,使他们学会认知、学会生存、学会做事和学会与人共事。课件把课程中所规定的教学内容、教学活动用软件的方式实现出来,但缺失了很多课程的内涵,如社会需求分析、课程规划等,而这些缺失在教学中不能显现出来,因此也造成了这两种概念的混淆,有些网校或网络学院就把某些章节、某些知识点的材料作为网络课程了。
2、课程体系大而全
纵观我国的网络学院和网校,开设的课程非常齐全,但缺少规划,显得过于急功近利,高校网络学院的热门专业课程设置过多,中小学网校过多关注中考、高考学科课程,而少课外活动类课程,而且高质量的网络课程比较少。各个网校纷纷开设科学基础教育(如目前高校、中小学的课程体系中包括的课程)、专业技术课程(如实用计算机类、会计类、电子商务类)等名目繁多的课程,而有些又缺乏充足的教学材料或教师资源。这种现象在中小学网校中尤其严重,罗列了几乎所有的中小学基础教育课程。
3、重教学内容呈现,轻学习环境设计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分析,还要考虑有利于学习者建构意义的情境的创设问题,并把情境创设看作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4]。在网络环境下的学习,要求必须更加自主地进行意义建构,因此情境的创设尤为重要,网络课程不是仅提供资料,而是影响学生使其成为自己的“教师”。而目前大部分网络课程仍强调“教”,强调知识的传授,一进去就开始知识教学,而没有给予一定的情境导入。我们调研了很多网校及网络学院,发现大部分的课程都是文本教学材料或教师讲稿的简单呈现,在中小学网校里,有些课程内容比较空洞,没有根据教学目标对整个课程作统一的规划,网上只有一两节课的讲稿和试题库,没有给学习者设置模拟真实的学习情境,缺少一些让学习者去解决的现实问题,无法让学习者进行小组协作、角色扮演、讨论、问题解决学习。学习者在学习时,只能被动的接受教学内容或去讨论组发表自己的一些看法。归结到一点,就是没有充分体现学习者的主动性。
4、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单一
目前大部分的网络课程都以网页形式呈现,这是符合网络教育特点的,也是我们网络教育课程开发的一个趋势。然而目前大部分的网页都以静态方式展现,其组织方式也是线性的,其更新频率也不够快。目前,教学内容的呈现有三种方式:
文本和静态图像:这种方式相当于书本的搬家。
POWPERPOINT讲稿:其做法是直接将教师的POWERPOINT演示文件放到网上。
以上两种方式显然不符合学习者的认知规律,既没有对教育目标、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进行设计,也没有对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活动进行设计。
主讲教师的讲课录像和讲稿同时呈现。这是由于很多专家、学者已意识到前两种方式的弊端,提出教学内容要多媒体化,用流媒体形式将多媒体教学材料呈现在网络上。而这种非常好的提法在实施过程中,又产生了变样:很多网络课程上的流媒体教学材料上出现的不是教学情境,而是将网页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主讲教师坐在摄像机前念讲稿的录像,另一部分是讲稿的内容或POWERPOINT。我们认为,这不仅不符合学习者的认知规律,对主讲教师的作用也产生了负面影响。学习者长时间面对教师一成不变的姿势、讲课方式,很容易失去看、学习的兴趣,不仅难以体会到教师教学的魅力,还容易失去对主讲教师的信心。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者注意力的保持不仅与材料的性质有关,还与材料的变化有关。
5、自主学习资源不足
自主学习是网络教育的一大特色,学习者通过自主学习,实现学习活动的时空分离。目前网络课程在自主性学习方面只是体现学习者自己学习这一点,并没有为他们提供种种有利于进行自主学习的资源。网络用户的广泛性,使教师可能无法预测网上学习者的原有认知结构和水平。对于一门课程来说,不可能做百科全书式,只能关注本课程的教学,这样对于原来对该领域不甚了解的学习者来说,就存在一定的难度,尤其是一些专业性非常强的学科,这些学习者就非常需要相关知识的电子图书馆式的资源库。而对于所有的学习者来说,在他们要对自己的学习效果进行检查时,就需要课程提供大量的相关案例,使他们在解决案例的过程中进行知识的再次建构。目前大部分网络学院和网校都提供了网上图书馆,但都没有基于课程的,而只是提供一些资源链接(网络学院)和古诗、文章等(网校)。
6、导航系统不强
互联网给学习者提供了丰富的超媒体资源,为学习者创造出了一种由他们自行控制的学习环境,如果缺乏导航系统,就会使一些学习者迷航,产生一种无从适从的感觉,从而降低学习的效率,久而久之,会使学习者的信心受到影响。Gayle等人(1999)的教育实验显示,在航行中高分组的学习者是靠自信、系统指示与练习为基础来做航行决定的,他们较少依靠好奇、熟悉和兴趣等来产生航行决定,而且在学习之后的测验中所得分数也比较高[5]。目前有很少一部分课程给出课程单元数、学时数、学习目标,而在以下方面涉及不多:没有建立帮助学习者了解学习该课程所需要的知识水平、自己的知识层次、学习进度和学习方法的系统;一门课程的组织是线性的,不是层次状或网状的,也不支持学习单元之间的查询、检索功能,学习单元之间的切换只能靠前进、后退或从头开始实现,不便于跳跃性学习;学习者只能靠记忆来确定自己的学习位置,不能记录学习者的学习路径、学习心得,学习者一旦中断学习进程,只能重新从头开始进入;没有便捷的检索方式来帮助学习者使用网上图书馆中的资料,学习者只能中断学习进程,进入“图书馆”才能查阅;缺少课程学习的帮助系统,学习者只能按自己的上网知识来进行操作。
7、 缺少评价与反馈
评价与反馈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环节。目前网络教学的评价方式仅限于教师对学习者的评价(作业和考试),很少考虑学习者自身的评价、同伴的评价,而这两种对于学习获得学习成就感非常有效。评价的形式一般是客观题(选择题、是非题)和问题简答型的主观题,缺乏基于案例和问题解决型的练习。目前网络教学平台往往是仅给出答题结果,而没有给出适当的分析、评语,学习者只能自己猜测、思考问题的解决方法。基于问题简答方式的主观题,更着重于学习者知识的掌握、知识的再组织,并不是学习者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这种题目前大多采用人工改卷的方法,使学习者不能及时得到反馈信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习者学习的热情。在网络教学中,教师与学习者、学习者与学习者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减少,教师不能通过观察来了解学习者的学习情况,而只能依赖于网络教学平台或网络课程(视频会议例外)来实现交互。我们认为课程设计、开发时必须考虑师生、生生之间同步、异步的交互,让学习者感到自己学习活动并不是孤立的,并非只有计算机和自己在对话,而是始终有人一起参与的,是人性化的。
8、 缺乏教学活动设计
网络学习是由学习者一系列的学习活动组成的,并不是只有起点和终点,网络学习不仅要关心教育目标的设计、实现,更要关心实现的过程以及学习者在这个过程中获得的能力发展。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则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对学生的意义建构过程起促进和帮助作用,其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因此,教师在网络学习中的作用并不只是提供教学材料,教学活动的每一步都需要教师的精心组织和指导,如网络环境下学习情境的创设、学习策略的指导、交流和反馈等。目前的网络课程仅限于教师的在线答疑、师生讨论,缺少教师对讨论活动的组织、指导和对学习者学习活动的关注,没有真正实现小组学习、协作学习。
我国的网络教育刚刚起步,我们需要转变教育观念,以先进的教育理论为指导,借鉴其它国家的成功经验,再吸收、创新,更快、更好地建设符合我国国情的网络课程。
1、 加强教育技术培训,帮助教师改变观念
网络课程的建设,如情境创设、学习者解决问题、学习策略的选择等都离不开教师的参与和指导。因此要建设高质量的网络课程,首先要解决的是要转变教师对新信息技术的态度问题,要消除教师对新信息技术的“抗拒”和“恐惧”意识,让教师了解新信息技术,了解网络教育,并积极参与网络教育。如果教师不能接受新的技术、新的事物,很难开发出高质量的课程,也难以实现大规模的高质量地网上教学。英国开放大学让一些从信息技术领域出来的年轻人与学科教师多进行交流、沟通、学科教师会很快掌握信息技术并为自己的教学服务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
2、以先进的教育理论为指导,加强教学设计
网络教育是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这种教育模式必须以现代教育思想为理论基石,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技术手段,正如南国农教授所说的“依靠两支翅膀,一支是现代信息技术,另一支是现代教育思想,靠一支翅膀,飞不起来,双翼才能腾飞”[6]。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要基于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人本主义课程论和教学设计理论。
人本主义课程论强调课程以需要为基石,从社会需求出发设置课程,以人的自我实现的人格理想为课程设计的核心;要求突出课程的情意基础,将教育内容与方法植根于情意的土壤中,强调情意教育和认知教育相统一;注重课程的个性化,发挥学生的主体参与作用及社会的教育功能;强调课程的多样性,有正规学术课程、社会实践课、自我觉醒课和自我发展课程。这和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是相一致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借助资源进行意义建构而获得的,强调教学必须从学习者的需求出发,强调情境创设和协作学习的重要性。两者都强调教学设计的重要性和真实问题教学的重要性,把学习的目标落到学习者解决问题的能力上。
教学设计是应用系统的方法分析教学问题,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问题的步骤,选择相应的教学策略和教学媒体,最后分析评价其结果的决策过程与操作过程[7]。教学设计是教学目的的具体预演,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发挥前导和定向功能,直接决定着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的优化与否。教学设计时,要突出网络学习的自主性,强调教学资源用来支持学习,而非用于支持教,重视学习需求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学内容分析、学习效果的评价与反馈、交流,尤其注重基于网络的学习情境创设和教与学策略设计。适于网络教学的教的策略有抛锚策略、支架式策略、十字交叉形策略、建模策略、教练策略、合作学习策略、小组评价策略、反思策略;学的策略有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资源管理策略(迈克卡Mckeachieal等人,1990),尤其不能忽略资源管理策略。
3、表现形式多样化
l 教学内容多媒体化和情境化
随着网络带宽的拓宽和网速的全面提升,基于 WEB的多媒体教学将是网络教学的趋势。网络课程的发展方向是基于流媒体(实拍教学场景、丰富的教学辅助材料)和MUD(MOO)技术的虚拟真实教学环境等更加人性化的教学环境。如美国的达顿私立学校,建立了大量实景模拟场景。小学六年级学生在上古代中东亚述国的历史课时,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电脑进入数字图书馆中的虚拟亚述国的遗址进行挖掘工作,然后撰写一篇关于东亚述国的论文。在挖掘时,一切都像真的一样,那些珍珠、象牙等文化被学生一个个挖掘了出来,甚至还可以听到沙沙的挖掘声,此时学生们俨然成了考古学家,个个激动得像伟大的发现者。这种虚拟真实的教学环境把学习者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其学习效果是仅仅往网上放有关东亚述国的文字、图片资料所无法比拟的。
l 交互方式多样化
交互有同步、异步形式,交互方式不仅是基于文本的电子邮件、讨论区、BBS等,还将出现基于文本和图像的电子白板、应用进程的共享等方式。
l 导航系统便捷化
一个适于自主学习的便捷导航系统应该至少包括:课程结构说明、课程的层次或网络目录结构(如网大的课程结构)、学习历史与状态记录、课程和学习单元快速链接、便捷的资源检索、导航帮助等。
4、加强规划,注重绩效
建设网络课程要从社会、学习者角度考虑绩效问题。
首先,课程是否对社会的发展有用。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网校应该从社会、国家考虑人才培养的目标,设置合理的课程体系,高校网络学院应注重科学教育课程,中小学网校应更注重课外活动课程建设。课程建设可参考美国大学联合开发课程的做法,如普林斯顿大学、斯坦福大学、耶鲁大学联合开发课程供三个学校的学生或校外学生进行网上学习,走强强联合之路,联合我国教学、技术实力比较雄厚的学校、特色学校和公司,共同开发优秀网络课程,加强管理,通过互联网实现资源共享。
其次,学习者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是否获得自身的发展,包括学习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情感发展。采取多种评价方式对教学效果和课程进行评估,不断对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策略进行修正、调整,对课程结构进行调整。
注释:
[1] 钟启泉、现代课程论、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第177页
[2] 余胜泉、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教育技术通讯、2000.10、202.112.88.32/show/ysq/net_course.htm
[3] 顾明远(主编)、教育大辞典、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第7卷、第63页
[4] 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电化教育研究、1997、第3期
[5] 王陆,冯红、远程教学/学习系统中影响学习质量的五种因素、电化教育研究、2000年第7期
[6] 南国农、我国22年电教发展留下的三笔宝贵财富、电化教育研究、2000年第10期
[7] 乌美娜、教学设计、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第11页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