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信息化创新与发展论坛”连续举办15届,本届首次开设特殊教育主题论坛,邀请教育界的专家、教育信息化的专家和特殊教育的同仁,共同分享教育信息化对残疾儿童可能和已经带来的影响,共商教育信息化的成果对特殊教育改革和发展带来的机遇。
“在我们身边生活着8500万各类残疾人,据2006年全国第二次残疾人抽样调查显示,我国6-14岁残疾儿童大概有246万人,他们的特殊困难以及对教育的渴望,是许许多多教育工作者都能深切感受得到的。”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副理事长程凯呼吁发展教育信息化不要遗忘特殊儿童,更好地实现教育公平和教育资源均衡化。他的演讲对我们不仅是一次思想冲击,更是心灵的震撼。
以下内容是程副理事长在会上的精彩发言,请像对待特殊儿童那样,多点耐心,多些尊重,认真将它读完,或许托起特殊儿童的明天恰好需要您的双手。
政策扶持,为特殊教育保驾护航
特殊教育是衡量社会文明与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反映教育公平和教育资源均衡化是否真实的一面镜子。程凯副理事长欣喜地说,五年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第一次将特殊教育放在与各类教育发展同一水平的位置,成为教育改革七大任务之一;去年,国务院专门召开了全国特殊教育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制订了《特殊教育提升计划》方案,这是建国以来在特殊教育领域最高的顶层设计,也是一次最高层次的会议。程副理事长表示,拥有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全国特殊教育改革发展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创新局面。
一是特殊教育的投入大幅提高。过去近十年,国家专门用于特殊教育学校建设的经费超过了54亿,全国有1182所特殊教育学校得到改建和新建。目前全国特殊教育学校已经有2000所,义务教育阶段的在校生接近40万。同时国家每年从中央财政中拿出4.1亿来补充地方特殊教育经费需要,比如推动融合教育、建立资源教室、培训地方特教老师。
众所周知,生均公益经费是我们评价政府对教育投入的重要指标。过去教育的生均公益经费平均2000元左右,自提升计划实施以来,今年全国省级特殊教育生均公益经费普遍超过4000元,明年要达到6000元,使得在校生规模比较小的特殊学校不再因为资金短缺而困难。
二是特殊教育体系不断完善。经过多年发展,我国的特殊教育已经建立了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这样一个完整体系,也初步形成了以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以随班就读和普通学校附设特教班为主体,以送教上门、家庭教育、社区教育为补充的特殊教育发展格局。
三是特殊教育教师的培养得到加强。在过去的五年,特殊教育教师的培养第一次被纳入国培计划。近两年来,全国地方普通师范学院开设特殊教育专业的积极性也大幅提升,仅2014年全国高校招收的特殊教育教师专业的学生就有7260人,源源不断地为特殊教育事业输送人才。
四是社会支持力量不断加强。比如中国残联和教育部共同表彰过的资助项目——“通向明天—交通银行残疾青少年助学计划”,就是资助残疾人接受教育的一个行动计划。交通银行自2007年起,在十年之内,向中国残联捐赠人民币1亿元。过去十年,荣获“交通银行特殊教育园丁奖”的教师已有1199人,每人奖励5000元,也是目前为止全国特殊教育表彰的最高奖。
特殊教育信息化水平令人堪忧
近年来特殊教育发展确实有很多可圈可点的地方,但与广大残疾青少年接受教育特别是优质教育的强烈愿望相比,中国特殊教育还是教育的一个短板,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程凯副理事长指出,当今信息化已经成为每个人日常生活的常态,如何借助教育信息化提升特殊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水平,进而提高残疾儿童接受教育的公平和质量,是摆在教育以及特殊教育面前的一个现实课题。
“目前,特殊教育的信息化水平距离整个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要求还有较大差距,残疾青少年信息化学习环境的建设比较落后。山区特教学校“藏在深闺,人未识”,不要说现代化、信息化,就是传统的教育方式还不能普及。同时,特殊教育信息化应用方面的研究还极其缺乏,有关特殊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交流还比较少,特殊教育信息化管理水平还亟待提高。”程副理事长对特教信息化水平的现状表示担忧。
发展特殊教育信息化,需要我们做什么
一是加快转变特殊教育学校和教育机构决策者的理念,提高特殊教育管理的信息化水平。教育信息化是对传统教育的一种革命,不等于简单地对教育的网络化,而是要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的深度融合。因此教育信息化的关键是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转变,充分理解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内涵和发展趋势。通过对管理者的不断培训,提高特殊教育学校和教育机构管理的信息化水平,而且要在教师、学生、教学以及保障管理环节实现信息化。
二是要加快提高特殊教育工作者尤其是一线骨干教师利用信息化技术进行教育和教学的能力。多媒体设备进课堂并不等于实现了信息化。在校任职的特教老师应尽快跨越数字鸿沟,提高运用教育信息化的能力和水平,进而带动特殊教育教学改革。
三是要加快优质教育资源的交流和共享,这是国家互联网行动和大数据行动的共同目标。利用互联网这种跨时空、跨地域的条件和特点,以多种形式把发达地区优质、实用的教育视频、电子图书和信息化教学成果,推送到特教学校,特别是边远地区的特教学校,让那里的老师和孩子们也能享受教育信息化的成果。
四是加快提高对残疾学生康复教育效果评估和检测的能力。特殊儿童入学后每个阶段的身心状况得到怎样的康复过程,需要在入学前就对孩子进行科学的评估并建立身心康复的档案,这就需要一个可衡量的、可评估的标准,遗憾的是现在就全国而言还没有这样的评估手段。我们希望将各类残疾学生包括随班就读和送教上门的残疾儿童普遍纳入学籍管理,实现学籍档案在不同阶段的纵向流动。同时,残疾孩子学习全过程要通过软件的开发和设计,通过实时记录,在线考评等方式,实现教学过程的网络在线评估,从而提高残疾学生康复教育的效果,也提高特殊教育的管理和评价水平。
五是加快提高无障碍学习课程和产品的设计能力。在今年吉林大学刚刚闭幕的“‘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上,荣获冠军的项目是由浙江大学一个团队为视障孩子设计的一个辅助装置,很实用。希望企业界的朋友加强对用于特殊教育的信息化产品和应用的研发。
“五个加快”表达了程凯副理事长对发展特殊教育信息化的期待,明确了特教信息化的未来发展方向。我们认为信息化不应该成为技术的秀场,适时、适度、实效的特殊教育信息化,才是特殊儿童和特殊教育迫切需要的。
让信息化的光芒照到每个孩子身上
“我们始终认为,残疾孩子是有特殊障碍但也具有特殊潜能的一批优秀的人力资源。谈特殊教育不要大谈霍金,也不要动不动拿优秀人物来说事儿。在我的工作中,我感觉到,只要我们实施以适合的教育,残疾孩子包括像舟舟这样的重度智障孩子,一样可以创造我们一般人创造不了的奇迹。当然这里面需要全社会的帮助。”程副理事长的这番讲话赢得了现场听众的无数掌声。
他最后表示,要牢牢抓住信息化和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机遇,探索信息化技术支持特殊教育的转型升级,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对残疾少年的覆盖面,促进特殊教育的公平、质量和融合的水平,让残疾儿童也能和普通孩子一样,在同一片蓝天下共享优质教育、康复身心、学会做人做事、学会生存,成长为能自食其力的社会公民。
(此文根据程凯副理事长在“第十五届中国教育信息化创新与发展论坛”上的发言整理编辑:刘青)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