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性能计算的兴起,对许多学科提供了一个革命性的契机——利用计算机进行实验,帮助科研人员实施“做不了的实验”以及“做不起的实验”。
随着计算机不断渗透于各学科,高校高性能计算中心蓬勃发展,随之而来的挑战产生。
首先,模式到底是以什么为准?是建一个集中的中心,还是一个分散的中心?对此,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趣的是,赞成前者的往往是计算机界人士,而赞成后者的往往是应用学科人士。
模式最终服务于应用与目的,只要用得好,就是最优模式。值得一提的是,如果学科用不起来,那些昂贵的集群系统,只能是计算机的堆砌。必须要有这样的观点,才能促进高性能计算的发展。
其次,高性能计算中心怎么才能吸引真正有需要的用户过来?一个好的机制能促进用户的使用,国内一些高校已经展开一些有创新性的方式。我们从中ft大学获悉,他们引入了“股东制”,保证股东对资源的优先使用权,让一些用户有“主人翁”的感觉。不过当有用户来了之后,怎么吸引他成为回头客?惟一的回答就是提供专业的服务,做出有展示度的应用。
第三,怎么培养人才?尽管过去几年里,一直有专家在建议引入交叉学科,但是目前我们还尚未看到有相关机制的落实。也许我们能从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的77级学生周会群教授的经历中得到启发。三十多年前,他幸运地得到了南京大学跨学科的特殊培养,被转入数学系学习计算数学。尔后又分别在地球化学和地球物理两个专业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也正是因为这种交叉学科的背景,才使他能够游刃有余地用物理、化学的理论和计算科学的手段研究地球科学问题。
计算机是一种学科,也是学科发展的工具,将对学科的发展有巨大的促进,而我们在人才培养方面的落后,则意味着研究的落后。必须寻找一种机制,使交叉学科的人才能够大规模涌现。在这方面,我们取得共识已经很久了,现在需要的是行动。
(《中国教育网络》2010年6月刊)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