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都说,严肃的科学家有着最浪漫的思想。一些改变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理论和技术成果,往往产生于对人的关怀和一些有趣的想法。
爱因斯坦验证他的相对论时,选择了和美女呆在一起和坐在火炉边上两种方式,以此测定心理感觉时间和实际时间的差别。
除了插电、取水等各种试图描述网格应用的比喻,还看到一个比喻是:冬天,当我们离开家的时候,家里的暖气对于我们毫无意义。在一个城市中,如果有一种技术将这些无人消受的热能汇集起来,其当量不亚于一座小型电站。
这些比喻让人意会,一直到有“造福于民”的应用出现,这个至今仍被一些学者认为“定义不清晰”的网络应用开始让人看得到,用得着。北京大学李晓明教授忙着将他多年计划的“大学课程在线”以网格的方式实现,这能让叫了多年的东西部优秀资源共享在技术手段上实现,当成本降低、共享变得很容易,对推动体制上的变革就容易很多。李晓明设想,将来可以把中小学也加入进来,这些优秀教学资源设置多种场景、多种模式,对教育模式的改变也会有所帮助。
李晓明一直坚持免费,为了知识产权问题做了大量的说服工作,即使在中关村看到这些精心准备的课程被人想方设法从网上当下来刻成光盘出售,他也不后悔。学者“造福于民”的赤子之心在推进这项事业。
起源于高性能计算、分布式计算的网格技术,在过去的时光中也留下痕迹,现在一直势微的NC(Network Computer,网络电脑),就是上世纪90年代PC大行其道之时,基于对互联网协同作业能力的美好设想而出现的设备,它提倡“瘦客户机”,NC不带软硬盘等存储器,存储和较高的运算能力都放到服务器上进行。但结果是即使是实现集中存储和计算的大企业、政府机构也没有采购NC。
NC失败的原因被认为是出现得太早,而且它的设想太天真,使桌面电脑完全依赖于企业或者互联网当中的服务器来运行,使人们使用电脑时对随时随地使用互联网提出过高的要求;并且,即使到现在,对互联网的带宽也是一种过高的要求,服务器能计算得过来,网络带宽也很难支撑频繁往来要求计算、输送海量数据、返回计算结果的传输。
于是,一个反其道而行之的设想开始占了上风:不如在开放的标准下实现异地协同作业、共享资源,于是,一直在研究的高性能计算、分布式计算等科研方向都放到了网格概念这个筐里。
一样是把整个互联网看作一个巨大的计算机,NC是打破现有的PC垄断格局,欲先破后立而失利;网格是在现有的TCP/IP网络架构下,建设一个开放网格服务体系结构OGSA,以一个工业标准来全面连通和管理互联网上各种计算、存储、信息、通信、软件等资源。网格的思路是改良式的革命,自从OGSA1.0版于2004年6月发布以来,“全球网格的研究重心从科研界转向了工业界”,中国教育科研网格专家组组长金海教授认为:“工业界开始积极参与网格研究并逐步起到主导作用。”
这也是NC和网格不可同日而语的地方,NC得不到微软、英特尔的认同并不奇怪,也因此得不到其他厂商的支持,举步维艰。而网格则在微软、IBM、SUN、ORACLE等IT业界巨头的鼎力支持下快速发展。
一件事情的成败往往不取决于要达到的目标,而是思路。当网格随着互联网带宽的增长逐步实现时,也许有一天我们使用的电脑就是NC,但不会是现在。
(《中国教育网络》2005年4月刊)
(《中国教育网络》执行主编陈虎)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